悠遊臺灣|烏來桶后林道探索

發表於2020/10/19
335次點閱
0人收藏
加入收藏

悠遊臺灣|烏來桶后林道探索

打開GoogleMap,沿著大路慢慢延伸至山區產業道路、街景車進不去的林道小徑。裡面有著什麼?產生疑問的同時也點燃了熱血的探險魂。帶上裝備跨上單車,親眼看一回,這就是撫平內心波陶的最佳方式。

路線概況

    路徑節點:碧潭-->台九甲線新烏公路-->烏來-->孝義產業道路-->桶後林道管制點

    行駛距離:27公里

    爬升海拔:500公尺

    回程爬升:320公尺

    平均坡度:1%~2%

    難度分析:★★(入門級)

    去程STRAVA路徑

    回程STRAVA路徑

新烏公路

從新店7-11新宜門市起往南的台九甲線新烏公路,在地理意義上脫離了台北盆地。沿著新店溪、南勢溪河谷駛入雪山山脈外圍。兩側丘陵已將近海拔1000m,但沿河谷蜿蜒而上的新烏公路無論在坡度或是海拔都平易近人,落在50m至300m範圍內,可輕易見到大落差峽谷景色。遠離惱人的市區車流,騎乘在台北市區少見的大片綠意下,一般民眾跨上單車也能騎得舒服又愜意。

於碧潭剛出發不久,行經一個小小的高點,此時已可右望從樹叢的間隙之中一探新店溪河谷,蹦編騎乘時正逢雨日,雲霧環繞伴隨著東北風的冷冽氣息。黃濁溪流之上的灰濛天空,兩側綠丘與置身其中的自己,提醒著騎士的渺小。

   新店溪曲流

才剛轉進台九甲新烏公路,雖仍有車流但已罕見行人蹤跡,也沒有紅綠燈打亂騎乘節奏了。單純以訓練為目的的騎手也可在此按下計時軟體或車錶,準備享受不被打擾的緩上坡高速馳騁感,彷彿自己也是自行車環賽的選手。

鮮少騎乘自行車經驗的一般人也絲毫不需煩惱。新烏公路第一個有感的上坡爬升僅20m,坡度大抵在6%以內,目視即可看到頂。略有涼意的雨日當中正好可以讓身體熱起來,坡道頂端可見青潭堰。

青潭堰

消防隊員李合豐先生──捨己救人銅像

1988年於青潭堰救助民眾殉身

青潭堰過後下坡到達麗水山莊,緊接著是第二段爬坡,坡度一樣親切和藹,總爬升變成100m。下溜抵達白雲禪寺、廣興橋。

廣興橋

建物沿山坡佇立,可通往另一條優良的單車爬坡路線。騎車往往如此,剛解鎖完一條又冒出數不清的分支岔路有待日後探索。

沿途還遇到一位下雨仍外出路跑的民眾,以穩健規律的步伐推進。雖自行車速度快上許多,但只要蹦編一停下來拍照,不用兩分鐘他就又出現在眼前。由此也可應證自行車長途旅行的重要觀念──與其衝刺力竭後休息,不如穩穩地保持住最後一口氣持續前行,不僅維持住身心狀態,實質上耗時也更短。

不畏風雨的路跑高手

廣興橋過後有段近乎平地的長直路段,沿途不缺補給店面。翡翠發電廠入口為溪流交會點,更上游則分為北勢溪、南勢溪,前往烏來的路程基本上都沿南勢溪上游方向而行。

新店烏來區界到忠自過後因公路高繞取直,產生另一個爬坡段。爬升在100m以內,坡度「稍微」增添了一些些,換得的是壯闊高架橋上公路,也是十分值得了。

翡翠水庫入口管制處

烏來新店區界。烏來區沿路皆有不少泰雅族特色藝術

遠處截彎取直的高架道路

相機位置較低,實際騎乘時雙眼位置較高,可一覽河谷景緻

過後又是一段幾無爬升的平坦地段就抵達烏來老街,從碧潭到烏來老街,總爬升在300m以內,但因途中上上下下,別忘了考量到回程也有大約150m的爬升功課,若有疲倦、肚子餓的情況就在烏來老街好好補充能量吧!

烏來吊橋

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

攬勝大橋

可續行烏來瀑布、信賢部落、福山部落

孝義產業道路

若想前往孝義產業道路(啦卡路),要記得「不需要」穿越烏來老街、攬勝大橋,而是在老街前一個很容易錯過的路口左轉,路口有一個簡易路牌,前往啦卡路方向。

老街過後的攬勝大橋跨越南勢溪,老街前還有一條跨越桶後溪的小橋

前往孝義產業道路的路口,很容易就直行老街錯過轉彎

繼續往前孝義產道,爬升也是在100m上下,相較烏來前過度溫柔的緩坡來說,孝義產道回歸正常緩坡的範疇,雖然陡一點點,但也稱不上是陡坡。別忘了在烏來補充一點補給品隨身攜帶,或是補充能量後再出發,可以更加愜意度過此路段,好好欣賞觀光客未至的密徑。

孝義產道路幅縮減,一般車輛使用率較低,會有落葉、少量落石發生,盲彎提前預防對向來車,小心減速駛過偶有的下坡,就沒有太大的問題。

前往桶後步道方向

孝義產業道路全段與桶後溪並行

桶後林道

孝義產業道路走到底同時也是台九甲的終點,改由桶後林道接續延伸。過去台灣曾有多條橫貫公路計畫,最後大多以計畫中止作為結末,這條桶後林道也屬於其中一條,原定可直接通往宜蘭雙連埤、礁溪。現今則重新回歸自然生態,橫貫的壯舉改由探險家的足跡,而非水泥、柏油去完成。

台九甲終點、桶後林道入口

進入桶後林道,柏油道路改為水泥鋪面,也因侵蝕磨耗,路面高低顛頗不平,較高露出部分又是光滑的石頭接觸面。這樣的路面有幾個特點,陡上坡時,公路車騎士必須均勻輸出力量,不可瞬間加大扭力,將導致輪胎與地面打滑;陡降時,重心向後速度放慢,同樣不可急煞導致打滑,高低落差大時浮騎增加緩衝減少輪胎瞬間衝擊力道。無論上坡、下坡、甚至路面坑洞積水的平地,評估有風險,瀕臨車輛操控極限時都應果斷選擇下車牽行。

水泥、石頭鋪面

產道、林道常見之水坑,因看不到坑洞深度,保險作法為下車牽行

桶後溪連日降雨導致滾滾黃流

桶後林道至管制點前,路況尚算良好,蹦編原定沿著桶後林道行駛到On-road終點,卻發現管制站已封閉,禁止人員進出。詢問才知10天前因後面部分路段有淘空流失,目前是無法通行前往的。

山永遠都在,或許隨時間天災更改了面貌,抑或是探險者的心境或旅行方式改變,這都是自然生態的一部分,銘記在歷史之中。擁有前行不放棄的意志力絕對是好事,但也要對於山林抱持著謙虛敬佩之心。留下一個伏筆,帶回一絲感慨,這不也挺好的嗎?

桶後林道管制站

道路管制,深處密徑留待日後繼續探索

此區為網友的心得交流平台,以上內容不代表自行車筆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