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花蓮兩潭-偷心的雙驚嘆號

Eric Chen
發表於2017/07/26
3,803次點閱
0人收藏
加入收藏

【休閒路線-花蓮縣】

路線:美崙溪自行車道-兩潭自行車道-七星潭-初英自行車道-鯉魚潭-鯉魚潭自行車道(里程 45 km,總爬升 131 m,旅行時間 7 小時,旅行日期:2017/06/30)

近岸的海面涌動著浪漫的地中海藍,
漸漸滲透轉換成大海的深邃藍,
遠方的大山如刀劍般從海平面破水矗立,
藏青的山體直入雲霄,
那山、那海、那天,夢幻漸層的蔚藍,
海天一色,明淨又不失層次,
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勾攝人心,
默默地與海天共鳴。



帶一群不常騎車的健士童軍團夥伴,進行四天三夜的單車探索,我規劃了這趟花東深度旅行。希望用東部的大山大海在旅者的記憶中烙下印痕,用豐富的人文史蹟開啟旅者多元的視角,用精實的騎行鍛鍊旅者的堅忍與毅力。

第一天是花蓮的兩潭路線,繞行花蓮南北兩處驚嘆號,約45公里的中程距離,最適合當作為半天的暖身行程。七星潭的壯麗在旅程的前段就提升戰力,瞬間飆高的腎上腺素完全彌補一早趕車的睡眠不足,伴著浪濤聲,在海風中賞景用餐,是最愜意的享受。

帶著飽足上路,循著花蓮西北側的山麓南下,穿越金黃的田區,緩緩的進入日治時期花東地區的第一個官營移民村吉野,現稱吉安的這座移民村裡,還留下一座日式的佛寺慶修院,日本四國地區的禮佛巡禮(四國遍路)被濃縮在慶修院的88尊佛像,撫慰遠離故鄉的日本移民,經過歲月的洗鍊,更成了台灣多元文化的一部份。

轉入初英自行車道,沿著中央山脈南下,穿梭在阡陌金黃間,享受寬闊的田野風光。後段是親水線,緊臨吉安大圳前行,流水潺潺,松林青翠,夏日格外清涼。吉安圳舊稱吉野圳,是吉野移民村重要的水利設施,騎在流水湍急的遺跡旁,百年的浮光掠影似乎就觸手可及。

從北側進入鯉魚潭,沿著潭邊的林間道路前行,樹蔭濃密,空氣中充滿清新的芬多精,潭面波光粼粼,不時吹來沁心的涼風,真是消暑的好路線。我最喜歡夏日雨後的鯉魚潭,山嵐飄渺,遠山隱隱,潭面倒映著青山,如仙境空靈,住在潭邊,享受一個晨昏的仙人生活。


一大早30多人浩浩蕩蕩的終於趕上了火車,整節車廂洋溢著出征前的緊繃氣氛,緊張中還交雜著興奮的心情。踏出車站,烈日當頭,晴空萬裡,在汗水中整備車輛,九時三刻,我們滑出站前廣場,直接切入美崙溪右岸自行車道,花蓮市區的綠帶,寬廣的視野讓我們用的另一種角度看見花蓮。


菁華橋,一座橫跨美崙溪的紅色美麗拱橋,日治時期這裡曾經是一座吊橋,稱為朝日橋,因為靠近美崙溪口是觀賞日出的好地方。

仰望橋後方,美崙山麓上有建於1943年的松園別館,老松林立、環境隱密清幽,具有制高點優勢,曾做為花蓮港兵事部辦公室,是日軍在花蓮重要的軍事指揮中心。二戰末期,日本成立神風特攻隊,以自殺攻擊模式,企圖挽救頹勢,傳言由花蓮出發的神風特攻隊,在出征前都會在松園接受天皇賞賜的御前酒。


再往前推進到美崙溪口,這裡有一座景觀橋-曙光橋,原來是日治時期臨港線鐵道的鐵道橋-米崙溪橋,北迴鐵路完成後,花蓮火車站西遷,臨港線鐵道廢棄,這座橋也跟著走入歷史。直到自行車的休閒風潮後,因為建造自行車道,米崙溪橋又一次轉身!


過橋後,筆直向前,穿梭在綠蔭中,這段自行車道就是利用臨港線鐵道的路基改建的。途中有一座木製涼亭,藍底白字的木牌寫著「米崙」,那感覺似曾相似!有伙伴說,好像與鐵路站名的書寫方式類似耶!沒錯,這裡就是原來臨港線鐵道的米崙站。


再往前不遠,請大夥兒在一座鳥居前停下來,進入鳥居後是一座江口紀念碑。這是為了紀念江口良三郎,日治時期第五任的花蓮港廳廳長,花蓮港最重要的催生者。築港前的花蓮港,輪船須停泊在離岸數百公尺外的海中,再由小船來回接駁。江口上任後提出築港計畫,但因經費太大經濟效益不足而被駁回。江口改推花蓮港風光的歌謠,對日本本土宣傳;又讓阿美族青年組成能高團棒球隊到日本比賽,利用各種機會爭取建港。


二戰後,紀念碑的文字曾遭到磨除,直到大環境改變後,才又復刻上去。


1932年時,攝影師毛利之俊也為這座紀念碑留下記錄,剛好可以對照這八十多年的變化。


瞭解了建港的艱辛,再度騎回自行車道上,看著右側的港區,希望小夥伴們都能感恩一切來之不易,這就是童軍活動最重視的機會教育。


花蓮港景觀橋,橋上可見花蓮港線鐵道與花蓮港站,過橋後滑向花蓮港親水遊憩區。


舊廠房搖身一變,多了文青氛圍與休閒慵懶。


出了港區,騎行的環境丕變,大型卡車與工業建築讓人從放鬆的氛圍一下轉變成壓力的警覺。幸好這段路不長,又有自行車專用道,一個轉彎就騎到了太平洋岸邊的小徑,瞬間從地獄升到天堂,無涯的天際,蔚藍的海洋,心情大好,貼近海岸遨翔,用汗水換得盛夏的心景。


壯麗的山水在眼前展開,腎上腺素瞬間飆升,可惜的是,怎麼會有汽車開到這單車道上!


騎在這絕色的景觀中,環視太平洋,遠眺北邊太魯閣隆起的山脈,讓人不自主的放慢速度,許多人都停下單車,用所有的細胞與天地交流。可惜的是,美麗與哀愁總是同時出現,壯麗常伴隨著垃圾,天佑台灣,用單車轉動向上的力量!


騎上高地,繞過花蓮環保公園。前面的伙伴都順著自行車道往北噴去,喊也喊不回,我帶著家人轉進泥石路,騎上環保公園,這是奇萊鼻燈塔南端海岬角,一般遊客很少到達的秘境。


好喜歡這孤傲的秘境,近岸的海面涌動著浪漫的地中海藍,漸漸滲透到大海深邃的藍,遠方的大山如刀劍般從海平面破水矗立,藏青的山體直插雲霄,那山那海那天,夢幻漸層的蔚藍,海天一色,明淨又不失層次,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勾攝人心,默默的與海天共鳴。


四八高地的自行車道災損尚在修復中,直接進入七星潭,優美的新月型海灣,高聳的清水斷崖,純白的礫石沙灘,如此壯麗的畫面怎不令人陶醉!流浪,就為了這山海的邂逅!


找處陰涼,伴著浪濤與海風用餐、賞景,是最愜意的享受。飽足後上路,先來張七星潭邊的團體照。


循著花蓮市西北側的山麓南下,穿越金黃的田區。陽光、汗水、稻香、金黃,盛夏的滋味。


緩緩的進入日治時期花東地區的第一個官營移民村吉野,現稱吉安的這座移民村裡,還留下一座日式的佛寺慶修院,主建物是宝形造的日式傳統建築,流露著濃濃的江戶風格。


慶修院建於1917年,川端滿二在此募建「吉野布教所」,利用宗教的力量,安定移民的心。為了撫慰思鄉之情,日本四國地區的禮佛巡禮,四國遍路八十八箇所,被濃縮在慶修院的88尊佛像,方便日本移民就近參拜。


吉野布教所屬於日本佛教真言宗系統,真言宗的開山祖師為弘法大師,曾至中國學習唐密,成為中國密宗第八祖。四國地區有八十八所與弘法大師有淵源的寺廟,被通稱為四國八十八箇所,後來也成為日本佛教徒的朝聖地點。


手水舍,淨身也也淨心,與漢傳佛教類似,寺院內的器物充滿教育的隱喻。


歷經歲月更疊,寺院內的神龕、不動明王石刻、百度石、石佛等重要文物都還保存良好,整座寺院成了台灣多元文化的一部份。


轉入初英自行車道,沿中央山脈南下,穿梭在阡陌金黃間,享受寬闊的田野風光。


後段是親水線,一開始就是一座大型水車,還在運轉的水車讓這群台北俗見識到老祖先農耕的智慧。


初英親水自行車道緊臨吉安大圳前行,流水潺潺,松林青翠,夏日格外清涼。


吉安大圳舊稱吉野圳,在木瓜溪左岸設置閘門引水,是吉野移民村重要的水利設施。二戰後改稱吉安圳,擴建水道,改引台電初英發電廠的尾水入圳,騎在流水湍急的遺跡旁,百年的浮光掠影似乎就觸手可及。穿越在臨圳的小路上,涼爽愜意、別有洞天,這裡真是花蓮隱藏版的桃花源!


進台九丙,繞經文蘭村往鯉魚潭,在仁壽橋上遭午後雷陣雨襲擊,收相機後索性淋雨,暑氣全消!


從北側進入鯉魚潭,先騎到潭邊瞭望,湖光山色,清幽怡人。還有花蓮最萌的紅面鴨。


沿著潭邊的林間道路前行,樹蔭濃密,空氣中充滿清新的芬多精,潭面波光粼粼,不時吹來沁心的涼風,真是消暑的好路線。


夏日雨後,山嵐飄渺,遠山隱隱,潭映青山,純淨空靈,如入仙境。


地圖、路線、軌跡、航跡及拍照地點


★ 地圖左下角的加減號可放大縮小,在地圖中持續按著滑鼠左鍵再移動滑鼠可以捲動地圖,點擊圖上的相機可以秀出照片的圖示,再點擊照片的圖示可以秀出照片。

GPS航跡檔、軌跡檔(GPX格式)/請按右鍵「另存目標」下載。


※圖文來源:Eric的單車日記(本遊記報導由美利達自行車贊助提供)


<<<觀看更多文章>>>

<<<查詢完整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