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世紀穿越-鳳林、光復、瑞穗

Eric Chen
發表於2017/01/22
3,856次點閱
1人收藏
加入收藏

【休閒路線-花蓮縣】

路線:林田村-鳳林-193縣道-太巴塱-瑞穗(里程 82 km,總爬升 362 m,旅行時間 2 日,旅行日期:2016/10)

漂泊在水泥的叢林裡,聲光與喧囂如鬼魅相隨,浮誇與壓力如蔓藤攀附,人們築起一道又一道的防護,但精神與身體總會疲乏。有一天,自在成為想望,單純成了渴望,於是,我們毫不猶豫地踩上踏板,花蓮,我們來了。



滑進縱谷中,藍天、青山、白雲、綠野,讓人心曠神怡,綿延無盡的田野,空曠中獨立的一排綠樹,靜謐、空靈,與北海道的景觀有幾分相似。其實這也不奇怪,花蓮的發展與日本移民息息相關。


百年前(1914年),39歲的品川政次郎,扛著滿滿的家當,帶著妻兒三人走出林田驛,看著前方整片茂密的鬼茅,在艷陽下,心裡卻升起些許的涼意,但想到日本內地已沒有耕地,自己與其他138戶就要在新設的林田移民村落戶,過河的卒子只能往前拼了。


我們的旅程就從南平這個小站開始,南平站舊名林田驛,也就是品川政次郎開始移民生活的地方。這一趟花蓮旅行,除了壯麗的風景,我們也要閱讀日本移民的故事、阿美族的首都、還有新的島內移民進行式。


騎進南平站對面的田野,筆直的道路,棋盤狀的區塊,這裡是品川政次郎打拼的成果。


早期台灣東部的開發以台東為主,日治初期,也是先設立台東廳,直到1909年才設立花蓮港廳,同年,花蓮港廳開始實施官營移民,先後設立了吉野、豐田和林田三個移民村(在今吉安、壽豐、鳳林)。

林田村分為南岡(今大榮一村)、中野(今大榮二村)、北林(今北林里)三個聚落,以聚落在林田村中的位置而得名。


總覺得花東有許多農夫是素人藝術家,稻田,綠樹,青山,線條與配色是如此簡單,卻渾然天成。也許,農夫在天地間工作,看盡天地的大美,生活單純專注,心靈近道,田區自然也流淌著禪意。原來,讓我們共鳴的是接近天地的大美,是直入天道的深意。


初到台灣的品川政次郎一家人,首先要面對的是環境適應的問題,日本移民都有恙蟲病、瘧疾、黑水熱的恐慌。品川政次郎與孩子都得過黑水熱,這種病在當時的死亡率很高,他們很幸運的存活下來。野豬與野鹿是另一種威脅,辛苦種植的作物經常被這些野生動物吃掉。

早期移民村種植稻米、甘蔗,收入與本島人(台灣人)一樣,所以台灣總督府鼓勵內地人(日本人)種植煙草,香菸是總督府專賣,價格官方自訂。煙草是特許作物,只准內地人栽種,保證收購價格,增加日本移民的收入,增加移民的誘因。今日,我們仍然可在花蓮縣的幾個移民村舊址看到為數不少的煙樓,就是此一政策的見證。


進入中野的範圍後,我們在北邊尋找「社日」碑,終於在一座私人宅院旁找到,社日碑位於宅院內,我們只能遠觀了。社日原來是漢族的古老節日,有春社日與秋社日,元朝後在漢地已式微。社日在日本演變成地神信仰,來自九州福岡的品川政次郎,與其他九州的移民,就把這信仰帶來台灣,這座社日碑是日本移民的見證。


吃飯皇帝大,尋得社日碑被已過午餐時間,饑腸轆轆,直驅鳳林市區,韭菜臭豆腐,這可能是全台唯一的吃法。


飯後,先看看馬路對面,鳳林國小內的孔廟,如此小巧的孔廟應該也是全台獨有的。


再來上一盤三豆冰,真是大滿足。


鳳林是典型的客家庄,文風鼎盛,許多鳳林人從事教育工作,培養了許多校長,校長夢工廠因此源由設立的。夢工廠所處的建築也是一座有歷史意義的古蹟,鳳林一直是縱谷中重要的聚落,日治時期曾經是鳳林支廳所在地,隸屬於花蓮港廳,校長夢工廠的建築就是當時鳳林支廳長官舍。


回到林田村的南岡(今大榮一村),中和路大榮二路交叉口附近,有一家誠信店家-韓老爹誠信麻花捲,無人顧店,自行取商品,自行投錢。


來鳳林,一定要來韓老爹報到,麻花捲好吃,更重要的是,感受人心的善良與美好。享受被尊重的快樂,生而為人的榮耀。

 


騎進南崗聚落,大榮二路內,任何人經過都會行注目禮的一棟建築,知道是什麼嗎?沒錯,是徐家興菸樓。


徐家興菸樓有西班牙的風味,是一棟大阪式菸樓。日治時期由日本傳入台灣的菸樓建築可分為兩類:大阪式菸樓、廣島式菸樓。大阪式的有太子樓突出屋頂,太子樓兩側開窗,排煙口大,烘燻時間快,但烘出的菸草品質較差,建築本身也較易受颱風損壞。廣島式的排煙口位於屋頂斜邊,排煙量較小,需要較長的烘燻時間,烘出的菸草品質佳。現在台灣留存的菸樓大多是大阪式的。


後方,還有余相來菸樓,鳳林鎮,舊林田村的這個區域,是全台菸樓密度最高的地方。曾經,菸葉被稱為綠金,菸樓的數量也就代表了財富。


許多菸樓已經改做他用,重新裝修後,還是看得出原先的構造與規模。


開墾十幾年後,林田村已經是一個宜居的村落,1928年,家住南崗47番戶的品川友次郎,56歲,在當年的出版品中提到:「林田圳改善工事完工後,水稻栽種面積增加六倍,菸草的成績也不錯,期望孩子們永遠定居在此。」

這是1933年的林田村(在地文史工作者認定是南崗),右下方就是林田圳,注意到畫面中有人在騎單車嗎?我帶著這張照片到南崗,無法辨識出確實拍攝地,但很有感覺,我想,我們應該騎過同樣的地方。


往北來到中野,第一個印入眼簾的就是林田神社。品川政次郎一家人就是定居在中野,來台兩年後,1916年的6月6日,品川政次郎看著神社起建,精神有了依歸。


本殿區域是原物,但只剩基座殘跡了。


騎單車就是自由,每條巷弄都鑽進去尋寶,因此發現許多地圖上沒有標示的菸樓。


這是品川政次郎那個時代的林田警察官吏派出所,位在中野的中央,整座林田村的中央,品川政次郎應該常常經過派出所前面,我也拿著這張老照片來現地尋找品川政次郎的回憶。


沒錯,花蓮港廳鳳林支廳林田警察官吏派出所。

老照片中的警察大人,如果還在,應該已近百歲。品川政次郎剛來台時是三個人的家庭,來台後又生了四個孩子,成了七口之家,跟隨品川來台的長男應該與警察大人年紀相仿。他應該也沒想到,來台31年後,日本戰敗,他又必須回到日本,諷刺的是,回日本時,與父親來台時的年紀也相仿!他的弟妹們當然也被遣返,沒有見過櫻花的灣生們在戰後的日本本土遭到排斥,真是造化弄人啊。


林田村的灣生們應該都是在這裡上學-林田尋常高等小學校。


林田尋常高等小學校在戰後改為大榮國小。


灣生們最怕的校長就住在學校的斜對面。林田尋常高等小學校校長宿舍,標名為記,希望讓還在日本的林田村灣生們可以搜尋得到。


校長宿舍對面的廖快菸樓,灣生們所見的菸樓應該與現在看到的差不多,只是,現今所見的菸樓大多是建造於1960年代,但仍遵照著日本人引進的技術與結構,日本統治台灣51年,影響實在深遠。


林田村這塊土地是不完全發展的沖積扇,原來充滿卵石,品川政次郎就曾抱怨,分配到的耕地是砂礫地。其實,他們並非這地區的首墾族群,比他們早約90年時,1825年清領時期,就有吳全帶領2500人入墾(今志學一帶),結果失敗收場。


原來,我們現在看到這片宜耕宜居的土地,是經過數代人開墾改良的結果,騎在這片前人心血的結晶中,讓人更珍惜這片土地。


坐在田邊休息,望著台日混合風的田野,我想著,行前閱讀了許多資料,帶著老照片與故事上路,雖然騎行林田村只有十幾公里,卻彷彿穿越了一整個世紀。


從時空旅行中回來,進入花46的綠色隧道。


過箭瑛大橋,轉入我們百騎不厭的193縣道。(聽過箭瑛大橋這部電影與真實故事嗎?沒聽過的車友,表示你很年輕,拜一下谷歌大神吧!)


193縣道上的圖騰。


大約61K處,路邊有一處讓人窩心小站-春村休閒自助站,這是當地農民的愛心小站,不只是休息站,還有農民提供的當季水果,免費取用!就感心A!這不就是台灣觀光的軟實力嗎!!!!!


61K後,193縣道著名的曼波路。


轉入太巴塱,昔日是阿美族的大社,曾經是數十個部落的共主,有阿美族首都之稱。部落內的道路上,一整排的木雕是一大特色。據太巴塱阿美族的說法,傳統上視雕刻人像或動物的圖像為禁忌,因為他們認為這類圖像具有靈性,所以,只有祖屋的建築上才允許雕像。


Maggie望著民家內的花朵發呆,一度以為是假的,可愛的阿美族老伯走過來說,是真的,是他種出來的。


部落內的十字路口,可愛的雜貨店。


這次進太巴塱,我們也是有備而來,四張1930年代的老照片,現地尋找對照,追懷太巴塱強大的過往。

我們尋得的第一處遺跡是創建於1925年的納骨碑。

 


以下是文化部的資料:

日本時代太巴塱一度改名為「富田」,戰後分為東、西、南、北富田共4個村,習慣上統稱「太巴塱」。在富田納骨碑附近,原為阿美族先人的亂葬墳堆,據《縣志》記載,1925(大正14)年撤除太巴塱「首棚」(陳列人頭的架子),將人頭等物集中於此,立碑紀念並供憑弔。


第二處尋得的是太巴塱kakita'an祖屋,老照片中是1933年的阿美族少女。


這一張是1935年拍攝的祖屋,真的很雄偉。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已指定為保存家屋,後來祖屋毀於1958的颱風,花蓮縣志記載:「民國四十八年,臺灣大學購其屋之雕刻及主要材料,移置臺北供考古。」


1935年拍攝的祖屋內部,現在的祖屋沒有開放,未能入內一窺堂奧,但仍可從祖屋外部左側,看到類似的木雕長形扁柱。


現在的祖屋是族人依據日治時期建築學者千千岩助太郎的繪圖重建,並複製中研院典藏的屋柱,於2006年落成,文化部列為文化景觀。


最後一張老照片,1933年拍攝的太巴塱月見祭(類似現在稱的豐年祭),原文未標示拍攝地,所以我們也沒有期望可以找到,帶著老照片到現地,看看可否依照山勢辨認大概的拍攝地,可惜雲霧已經遮蔽了,未能如願。


下滑到光復已經五點多了,無法訪馬太鞍了,決定直下瑞穗。

瑞穗市區,決定吃點不一樣的,綠茶肉圓。老闆娘端上來時,我們驚訝的大呼,花蓮的肉圓果然豪氣。但不久,老闆娘跑了回來,不好意思的說,端錯桌了,這一碗是兩顆!筷子已經動了,而且不錯吃,沒關係啦,就給他「推」下去。


黑夜中來到安德森幸福莊園,莊園裡的燈光緩緩流瀉著幸福(照片是隔天拍的)。


推門進入大廳,哇!彷彿進入了童話世界。牆面的壁畫,沙發上的玩偶,處處可見老闆娘的童心,Maggie內心的小孩也被呼喚出來了,到處嚷著要拍照,一定要成為童話裡的女主角。

 


年輕的老闆娘領著我們到房間,指着房門上的門牌,那是在鶯歌手繪燒製的,門房鑰匙吊飾也是自己砍竹節再電燒的,我想,從這些細節就可以知道經營者的用心。房內裝飾果然延續大廳的基調,簡潔中帶出童話的意境,蘋果光下乾淨舒適。


我最喜歡大浴缸,遠從瑞穗虎頭山引來的山泉水,因為含高礦物質,呈現淡淡的飄逸藍,真的太夢幻了。騎完車,泡一下,全身舒暢!


第二天的早餐是老闆手做的三明治、煎餃、與包子,採用在地的新鮮食材,不只量足,口味也多樣。最棒的是有三種飲品:瑞穗純天然鮮奶、舞鶴紅茶、及鶴岡柚香茶,充分反應當地特色,還無限量供應喔!


飯後再來上一杯咖啡,與老闆聊聊他們的故事。他們的家鄉在桃園與嘉義,原在台北上班,島內移民到瑞穗,兩人合力建起安德森幸福莊園。與昨天拜訪的林田村日本移民相比,現在的島內移民當然有比較好的資訊與準備,但還是有適應的問題,也有不同的生活與經濟壓力。但家人可以一起實現夢想,還是最幸福的。祝福你們,挑戰不會停止的,但具足勇氣與智慧去面對。


元氣滿滿的離開民宿,帶著幸福,迎向陽光,讓感覺帶著我們漫騎瑞穗優美的鄉間農路。

瑞穗地區雖然在史前時代就有人類活動,留下了掃叭石柱遺址,但一直到牡丹社事件前,都沒有漢人進入開墾。牡丹社事件後,隨著中路(八通關古道)的開闢,往北築路至水尾(今瑞穗鄉瑞美村),才有屯墾的軍民進入,形成漢人聚落,也就是我們漫騎的這片廣闊農園。


在壯闊的田野中,每一口的呼吸都是感動。


偶而會被問,台灣都被你騎遍了,還有什麼美景你沒拍過?其實,攝影的人都知道,季節、陽光、天候都會讓同樣的地點呈現不同的風貌,無人可拍遍美景,況且,全台灣的路這麼多,有誰能騎遍呢?


我們用單車閱讀台灣,用真心呼吸幸福。


跨越鐵道,到達瑞穗火車站西邊,遇到大型的農業機具,從車輛大小與拖載的物品判斷,這附近應該有牧場。看到比人還高的輪子,Maggie很興奮的追上去,要拍一張對比圖。


沿途盡是棋盤狀的區塊,筆直的道路,敏感的人馬上會意識到這應該是日本人留下來的基礎。

日治時期,總督府的官營移民於1918年停止,後續轉為私營,於1917年至1924年間,在花東地區開發了十多座移民村,瑞穗移民村就是這個時期設立的。


騎到溫泉路三段,鐘家菸樓讓人讚嘆,編竹夾泥牆在歲月的濤洗下,已裸漏出內層的竹子,但歷經滄桑的老建築在陽光下依然散發著金黃的溫暖。


1932年,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在瑞穗地區進行美國黃色種煙草試作,成效良好,所以陸續吸引新的日本移民移入,到了1941年,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統計,瑞穗移民村共41戶、184人,煙草種植面積達107甲,菸樓共70棟。鐘家菸樓屋頂上有太子樓,這是典型的大阪式菸樓。雖然延續了日式的工法與結構,但可能是1960年代興築的。


鐘家菸樓對面的小聚落,從格局判斷,可能是移民村的一部份。聚落中有多棟菸樓遺跡,還有原住民的公共建築。

 


溫泉路三段210巷,廖家菸樓,這是目前為止看過最大的一間菸樓,如此格局,廖家當時應該是綠金換黃金,財力雄厚!


過紅葉國小,右側有超陡坡上瑞穗溫泉,為了一窺這百年老店,還是要氣喘呼呼的龜上去!


瑞穗溫泉又稱外溫泉,1919年日本人開發為警察招待所,建有公共浴場,名滴翠閣。我們帶著1930年代的老照片來對照,可惜已大規模改建了!


過紅葉溪,爬上山麓的紅葉溫泉,雖然有翻新,但依稀感覺得到和風古意,反而更似老照片中的建築。


回到瑞祥村的區域漫騎,這裡的每條鄉間小路,都是五星級的單車道,常常從路頭騎到路尾,都未遇到任何人車,完全是兩人兩車走天涯!


藍天、綠樹,落葉、單車,心情海闊天空,瑞穗成了我們的單車樂園。


靜靜地騎在移民村的遺跡中,我想著這些移民在台灣的最後一段日子,也開始了一段省思。

日本戰敗後,總督府曾對台灣的日本人做過歸國意願調查,有約十四萬人想留台,想回國者約十八萬人,但國民政府拒絕,大部分的日本人都被遣返。被遣返者可以帶回國的,每人現金不得超過日幣一千圓,夏冬季衣服最多各一套,棉被一床。以世俗功利的眼光看,真的是來也空空,去也空空,來台數十年,人生最黃金的歲月,最後只剩兩袖清風!

如果只有世俗的角度,人生注定黑暗,沒有人可以成功一輩子的。人們必須升級到新的高度,才可從新的角度體悟到人生中各種境遇的意義。這些移民與灣生,就如在電玩中過關,必須要把功力練到一個程度,才能接受考驗,晉級到下一關。來台、適應、定居、遣返,都是晉級的考驗,有考驗就表示人生的功力增加了!

所有的境遇都是增上的機緣, 都是我們此生的目的。逆境是刀刻的痛,艱苦中削磨稜角;順境是溫柔的風,快樂中航向斷崖。所以,遇到順境,應該馬上警覺,遇到逆境,應該微笑感恩。

謹以此獻給所有為夢想奮鬥的朋友!


地圖、路線、軌跡、航跡及拍照地點

★ 地圖左下角的加減號可放大縮小,在地圖中持續按著滑鼠左鍵再移動滑鼠可以捲動地圖,點擊圖上的相機可以秀出照片的圖示,再點擊照片的圖示可以秀出照片。

GPS航跡檔、軌跡檔(GPX格式)/請按右鍵「另存目標」下載。


※圖文來源:Eric的單車日記(本遊記報導由美利達自行車贊助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