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騎閱關西的燦爛時光

Eric Chen
發表於2017/12/22
10,067次點閱
7人收藏
加入收藏

【休閒路線-新竹縣】

路線:關西天主堂-關西老街-太和宮-舊關西分駐所-東安古橋-牛欄河-潮音禪寺-南山大橋-上南片-羅屋書房-關西市場-台灣紅茶公司-竹16-范家古厝-高平堂范家祖厝-下南片(里程 28 km,總爬升 148 m,旅行時間 6 小時,旅行日期:2017/11/02)

關西素有長壽之鄉的美譽,實際騎一趟關西,體驗人瑞居住的仙境,細覽河階與田園美景,品嚐特殊風味的客家美食,在實地探索前人開墾的足跡,了解許多先民的故事以後,相信你也會跟我一樣,讚嘆這是一條幽靜、美麗、懷舊、美味、勵志的路線。



我們在關西戶政事務所集合,這裡方便停車,又可避免進入市區的交通擁塞,搭巴士來的車友,也只要幾分鐘就可以抵達集合點。

滑下交通繁忙的正義路,很快地就到達第一個目標關西天主堂。大家馬上被天主堂優美的外觀所吸引,高聳的尖塔鐘樓,灰白相間的壁面,配上大量的圓拱門窗、圓拱穿廊,這些哥德式教堂的建築語彙都為了導向上方莊嚴寧靜的十字架。

關西天主堂剛好建於1945年,政權轉換時社會與人心應該是最浮動的,在動盪的時候宗教應該發揮很大的穩定力量,相隔70多年,我們靜靜地站在這棟老建築前,透過建築感受設計者的心,只要心安定下來,也許就有那麼一刻,心中的十字架與鐘樓上的十字架就合而為一!建築、五官都只是媒介,唯心與上主相印。


看完了西式建築,換個口味,領著車友們騎到關西的鄭氏祠堂。這支鄭氏家族是從廣東饒平來台,開台祖定居於新北鶯歌,後代遷往蘭陽頭城,除經營打金店舖,並開墾有成。為躲避閩粵械鬥,又於1834年遷到關西墾殖,創建這棟滎陽世第,這是典型的三合院建築,客家人稱為正屋帶左右橫屋。

據說,原來勘輿師建議採略偏北的風水坐向,可以財運亨通。但家族決議改採東北朝西南的坐向,主文運,可見客家人對教育之重視。這種價值觀在我們單車旅行的路上屢見不鮮,在東部的客家聚落鳳林,還因為培育出許多校長,而有校長之鄉的美稱。


再騎到正義路與北平路口,這裡有一棟令人讚嘆的老屋,老鎮長陳興盛故居約建於1953年,略顯滄桑的外表難掩曾為豪宅的身份,洗石子的壁面,配合各種形狀的木窗,再搭配黑色屋瓦,雖然政權已轉移為民國,但和洋混合的建築風仍然風行於民間。


幾乎每個城鎮都會有的中山路,最繁華路上的搶眼建築一定大有來頭,沒錯,這裡曾是關西鎮唯一的住院醫院-樹德醫院。

樹德醫院是一棟日洋混合式建築,1936年建成,它可是關西第一棟鋼筋水泥建築,灰色日本瓦屋頂,乳黃色的洗石子壁面,再加上八角窗與圓柱,流淌著80年前的建築風格。

創院院長陳雲芳醫師,歷經日治與國民政府時期,看診涵蓋外科、內科、兒科、皮膚等,老醫師真的很讓人敬佩。


如果要感觸關西的歷史餘溫,太和宮是最佳的起點。關西太和宮初創於1812年,同治年間遷移到關西分駐所一帶改建,日治初期遭日人焚毀,現址的太和宮是1929年重建的。


走進太和宮,大殿的石柱對聯雕刻出關西的歷史淵源:
德遍村莊曾記復興歌美里 榮膺詔誥且啣彩鳳翥關西

乾隆年間,開墾的泉州人將今南山里一帶命名為美里庄,道光年間,改稱鹹菜甕,又稱啣彩鳳、咸菜硼。到了日治時期,因咸菜硼與關西之日語發音相近,改名為關西庄,沿用至今。

昔日關西人,從生到死,應該都與太和宮緊密相連。


正門的日治年代也被抹除過,這也是一種歷史的印記。


太和宮對面是日治時期的關西分駐所所長宿舍。近百年歷史的日式木造房舍,剛剛整修完成的,尚未開放,未來應該會成為遊客中心,從大門可望見庭院邊有一座古井井圈。


從側門往內望,期待開放後一覽木屋後方的日式庭園。


中正路是關西的老街,隱約還可以感受到昔日的繁華,市場口的羅馬柱式,巴洛克風格的柱頭雕塑,還有成排的紅磚拱廊等,這些日治時期的建築元素都在訴說著關西的燦爛時光。


老街前段最搶眼的建築非舊關西分駐所莫屬,這是一棟1920年代的鋼筋加強磚造建築,入口門柱有幾何圖案柱飾,上方的三角山牆最引人注目,屋頂以木架支撐,上方覆蓋日本灰瓦,這種現代建築屋身上添加日本屋頂的建築,是當時十分流行的興亞樣式。,興亞是復興大東亞藝術之義,回應當時日本提出的大東亞共榮圈,是一種殖民主義的昇華與主權宣示。


騎進舊關西分駐所北側的巷子,這裡有隱藏版的驚喜-四連棟木造的警察宿舍,雨淋板、架高的樓板,典型的日式宿舍,空間簡單,讓人體會早期警察人員的生活樣貌。


木造日式建築維護不易,從破損的牆面可以觀察當時的工法,典型的竹編夾泥牆,外覆雨淋板。


警察宿舍邊門出去是一條窄而美的巷子,據說昔日關西的文人們常行這條紅磚小巷,吟詩作對,所以才有文人巷的美稱。雞犬相聞的年代,同甘苦的氛圍,騎進巷中,彷彿騎進了時光的長廊。


還有反攻的標語!


文人巷中的土角厝,好溫暖的小屋!


回到中正路老街,大夥兒很有默契的都聚集到石店子69有機書店,這是一家百年老屋改造的獨立書店,門口有解說員跟大家講述關西的歷史發展,大家魚貫的進入書店,老闆看到一下子這麼多單車客,高興極了,特別播放黑膠唱片給我們聽。


書店的工作人員介紹,他們不賣書只交換書,用這樣的方式推展在地化的閱讀,難怪門口的解說員說,這家書店是關西老街文化與活力的種子,正帶動著這個區域轉型。

店內有展覽畫作與老照片、古董老傢俱、手作產品、在地的刊物、及鎮內的文化景觀DM。二樓是可以睡兩個人的背包客棧,老闆還在隔壁經營另外一家背包客民宿,民宿的收益可以挹注在獨立書店,真的是一股轉動台灣向上的力量。


慢慢騎,用心觀察體會,一定會找到中正路上與您心情相印的小屋。


老街尾有一面長長的牆,繪出一幅幅大壁畫,這裡是石店尾藝術長廊,在地的畫家們在此畫出了關西的燦爛時光與特色。


進入牛欄河自行車道,變色中的台灣欒樹一路綿延,讓我們沿著河畔的騎行更有秋天的詩意了。


清領時期,牛欄河中游有先民設柵欄牧牛,所以稱為牛欄河。據當地人說,關西先民的生活與牛欄河息息相關。整治後的牛欄河很有生態意識,所以還可看到魚梯的設施。


牛欄河上的東安古橋是關西最美的古橋,1933年(昭和8年)仿日本皇宮橋梁建造,橋高8公尺,有5座石砌拱形基座,外型壯觀典雅。更早之前的東安橋原是木造便橋,常遭山洪沖毀,後來聘日本技師設計,雇工至錦山採集紋理細緻的方解石(石灰岩),再交關西石匠李鎮砌築而成。

每一塊方解石都有不同的色澤紋理,讓古橋散發出一種獨特的韻味。目前這裡有兩座橋並列,南側是東安古橋,北側是道路拓寬時增建的新東安橋,新橋是仿古橋的設計,比較一下,還是古橋有味道。


接著騎到關西最有異國風情的地方-潮音禪寺,全台唯一的泰式外觀禪寺。層疊式的屋簷,金紅的屋頂,雪白的壁面、精緻的裝飾等,再加上直立迎賓的天獅、大大小小的象群雕塑、四面佛,乍看這些元素,還以為身在泰國。但這確實是漢傳佛教的禪寺,寺內還有高達19公尺的觀自在菩薩雕像,真是南傳佛教與北傳佛教交融的一座寺廟。


潮音禪寺創立於1913年,當時是一間齋堂,1931年改為禪寺,原來是一間樸素的閩式三合院建築,1990年改建,因當時的住持真頓法師在泰國弘法數十年,建廟經費得到泰國信徒護持,所以採泰式風格建造新寺廟。

真頓法師是在24歲時接受師父的安排到泰國留學,當時台灣與泰國雙方的高僧希望透過年輕僧人的交流讓南傳佛教與北傳佛教有更深的交會,現在看到的潮音禪寺就是這交會的外顯現象。


上個月單車旅行到龍岡,藏傳佛教的轉經筒因為來自雲南的滇緬孤軍,被帶到台灣來,這個月又在關西看到南傳佛教中的泰式廟宇建築,而建造者真頓法師在泰國的慈善志業也跟泰北的滇緬孤軍有關。真頓法師更因為在泰北的義行,而獲泰皇御封華僧尊長。

人來人去,橫豎唯心。有人如樹,一生守在一處,有人如油麻菜仔,隨風飄散。大溪九旬阿嬤,一生都生活在太原堂古厝中;忠貞新村的滇緬孤軍,半生戰亂,顛沛流離中南半島,最後在龍岡扎根;澎湖小吃店的老闆娘,馬來西亞遠嫁來的華僑,漂流數個世代又回到華人的土地,西嶼一待20幾年,只到過高雄一次,連馬公也很少去;潮音禪寺的真頓法師,花開三葉,同時在泰北、緬甸、新竹利眾。


潮音禪寺位於鳳山溪、牛欄河、及粗坑溪匯流處,這就是潮音名稱的由來,山門上有偈子:

法雨化甘泉彩鳳溪邊聞貝葉
慈雲流淡水渡船頭上獻蓮花
潮湧渡船頭夕照東安敲暮鼓
音波傳玉厥朝飄北廓醒晨鐘


大殿的玉佛是緬甸請來的,潮音寺的工作人員特別領我來看這個佛前裝飾,泰國純手工製作的。


他又領我去左側的理明講堂,這裡供奉著另一尊精緻繁複裝飾的佛像,濃濃的泰國風,與台灣的佛像大異其趣。


牛欄河匯入鳳山溪附近,一條當地人才知道的堤岸秘徑,行前規劃路線時,就對它期望很高,果然不錯,視野寬闊,稻浪美景盡入眼底,還有大片的花海,浪漫指數破表。


黃金稻浪旁還有花海,真的賺到了!


秘徑尾端的老鳳凰樹及一旁的南山大橋是關西人的歷史記憶。


南山大橋原名南安橋,1928年由上南片的羅家獨資興建。這座橋是通往上南片羅家聚落唯一的橋樑,取名南安橋就是希望居民都有一條平安回家的橋。

南山大橋可以看到歷經三代的橋墩,東側的幾座是用石塊砌成的,這是第一代的橋墩,最西側的三座吃水較重,因風災受損,目前見到的是第二代與第三代橋墩。近九十年的南山大橋及兩側的老樹,可說是關西人的時代記憶。


關西最美的兩塊田區就在南山大橋兩側,過橋前,先遍覽東側美田!


騎過百年老橋,進入大橋西側的「上南片」,這是由鳳山溪與山丘圍起來的一片封閉田區,西側的這片美田更寬闊,曲折縱橫的田埂號稱田埂迷宮,是在地導覽必走的一條路線。


漫步田埂,品味這一季的金香!(照片由 Davie Lin 提供)


我們還找到了老水車!


上南片是羅氏單姓聚落,這麼大的單姓聚落在台灣是很少見的。聚落中的代表是羅屋書房,由羅碧玉公於1901年所建,羅氏先祖於乾隆時期渡海來開墾,穩定後又繼續召喚廣東省蕉嶺縣宗親來擴大墾地。到羅碧玉公時開始興學建書院,特邀福建師傅建造,建材也是跨海運送而來,可見為了教育子弟的用心!


羅屋書房是一座大型的三合院客家宅院,還有一座門樓。採用傳統的木構及磚造,正堂立面精緻華麗又富含寓意。

中堵的連續卍字磚砌最搶眼,其他還有泥塑剪黏、石雕、木雕、及彩繪,讓人目不暇給。日治時期洋風興盛,所以正堂檐廊兩側有洋式栱門,巧妙的把洋風溶進中式建築內。


什麼樣的力量可以穿古貫今,看看中柱上對聯的書法你就會明白。


豫章堂是羅氏堂號,所以在上南片這裡會看到許多建物都懸著豫章堂。堂號是祠堂名稱,通常是祖先發源的地名、典故、或訓詞等。豫章是古代郡名,相當於今江西南昌。


一旁的得月樓,可能因為改建的幅度較大,未列古蹟中。 得月樓是兩層樓的八角屋,是羅碧玉公為書院老師蓋的宿舍。因樓高兩層名為得月樓,取近水樓台先得月之意。


離開上南片,開始騎竹16鄉道,竹16鄉道一開始會穿越關西的舊鬧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關西第一戲院,這是一座建於1930年的老戲院,矗立的水泥牌坊與五顏六色的電影看板,宣示著關西曾經流淌過的燦爛時光。


竹16鄉道會穿越關西市場,這是一種很特殊的騎行經驗,攤販的棚架遮蔽天日,桔醬、酸菜、醃肉、草仔粿、客家菜包、仙草等,各種傳統的台灣與客家食物,讓人目不暇給,空氣中彷彿還飄流著上世紀的味道。


這次特意避開前幾名的網紅美食,我們在關西找尋在地人的老味道。找到兩樣最特殊的食物:紅豆花生年糕、紅糟雞。切一塊年糕帶在身上,當作熱量補給,軟絲帶Q彈的口感,清甜中飄著香蕉水的古味,真的很想回去再多買一大塊。


離開市場後的窄巷,右側有一座量體龐大的紅磚建築。右轉中山路來到紅磚建築的正門,請抬頭看一下斑駁的招牌,這可是日治時期風靡全島的台灣紅茶公司。關西的地形與氣候適合種茶,早期大都將茶葉賣到大稻埕精製外銷。關西羅家於1928年成立「馬武督茶業組合」,又於1933年成立「赤柯山茶業組合」,擁有二百多甲茶園。


全世界的紅茶風潮開始於1920年代,這股流行也吹入台灣,關西紅茶物美價廉,在1935年的台灣博覽會上膺選為「全島名物名產人氣投票」最高優勝的農產品。

為了打開外銷通路,羅家的大家長羅碧玉號召宗親與地方人士共同組成「台灣紅茶株式會社」,整合關西的茶廠,直接外銷歐美日。這段歷史產下了眼前這棟1937年的建築,現稱台灣紅茶公司關西茶廠,目前已轉型為觀光工廠。


關西茶廠內的老照片,外銷的紅茶一箱箱堆滿一排的貨車,可見當時的盛況。照片中就是建物就是現址,因為前方道路拓寬,最後方覆蓋屋瓦那一棟,前半部被拆掉,後半部保留到現在,電線桿左側的建物則重建成現狀。


我們以關西的步調,巡騎完市區的人文景觀,接下來就是奔馳的時間了。先到關西鎮圖書館,這裡可以一覽上南片美麗的田野。


關西的文昌祠與圖書館是共構的,這可能是全台獨一無二的!


離開關西往新埔前進,竹16真的是一條很棒的鄉村自行車路徑,車流量不大,路面平整,沿途視野寬闊,景觀優美,暢快過癮。


遠遠的就看見一處花海,循著農路到達花海田區,用高角度記錄下香車、美人、與花海。


到了南山里,轉進杜家祠堂,我們專程來看旗桿石。杜家祠堂旗桿石立於1818年,刻有「旨奉恩授國學生杜印崑崗」,明清時期的科舉,如果中舉人或中進士,可立旗杆彰顯國家認可的功名,旗杆石座上雕刻了精美圖案,石板內有菱形與圓形孔洞,可以拴住旗杆。

心靈的力量真的很強大,在那個交通不發達的年代,在離文明這麼遠的地方,杜家先祖一定發了很堅定的心,才可十年寒窗苦讀,千里跋涉趕考!


這裡小地名坪林,路面上留下一個車道的坪林隧道,你一定很好奇,為何會有這樣子的設計,猜猜看!


過了坪林國小,在國3西側有一處佔地廣闊的范家古厝-餘慶堂,是早年開墾新埔、關西的范氏家族在台第三代主范汝舟於1850年所建,取易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之意。范汝舟13歲繼承父親在坪林的墾業,經營製樟腦事業,並與唐山、南洋口貿易,家業大興。家境富裕後,興建餘慶室,亦積極參與地方事務。


不要錯過關西坪林的天主堂-聖玫瑰堂,這是一座隱身在郊野的天堂,造型典雅的建築著實讓人驚艷!


天主堂的一角,還有老式的汲水器。


高平堂范家祖厝,好大一座古色古香的日式客家大院,也是電影魯冰花拍攝的一處場景。門口的對聯:『高山綠水智仁同樂,平地青雲氣象超然』。真的是文如其宅,豪氣干雲。

這大宅院是在1930年由范朝燈所建,范朝燈是范汝舟派下子孫,育有子女十二人,十子十登科的故事,曾經是上個世紀後期家長鼓勵子弟向學的教材。范朝燈把教育子女當作一生的最重要的事,為了籌措孩子出國的學費,抵押十甲田地向銀行貸款,再把孩子陸續送去日本、美國留學。因此培養了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范光宇,及一位台灣省主席范光群。


日治時期,台灣人要去日本留學,都要改日本姓,范朝燈為了不忘本,就用堂號高平去登記,但還是被日本官員識破,最後只好改用高原為姓。

捐造橋樑在關西是一股向上的力量,范朝燈也獨資捐造三座橋,往石光的懿豐橋、通往坪林的建安橋、及下南片桃源橋,均是他嘉惠鄉里的善行。日治時期,范朝燈是小地主,但送孩子出國留學曾讓他經濟漸吃緊,當時日本政府發行愛國獎券,攤派獎券二張,這強迫購買卻讓他中了第一特獎,付清銀行貸款,還有餘力供其他小孩留學。當時的報紙更以熱心公益、善心善報報導。


關西也有柿餅喔!


黃金稻浪當然是此行的重點之一,雖然在上南片已經過足了癮,但竹16旁的稻田依舊吸引著我們,不時地深入一旁的農路,當我們騎進下南片這處田區時,大家都不由得發出讚嘆。這裡是如此的恬靜、悠然,宛若仙境。


還有成排的芒花,如詩的詠歎深秋!


關西,真的是很有內涵的一座小鎮,值得您用一天的時間細細品味!


地圖、路線、軌跡、航跡及拍照地點


★ 地圖左下角的加減號可放大縮小,在地圖中持續按著滑鼠左鍵再移動滑鼠可以捲動地圖,點擊圖上的相機可以秀出照片的圖示,再點擊照片的圖示可以秀出照片。

GPS航跡檔、軌跡檔(GPX格式)/請按右鍵「另存目標」下載。


※圖文來源:Eric的單車日記(本遊記報導由美利達自行車贊助提供)


<<<觀看更多文章>>>

<<<查詢完整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