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北高雄的燦爛時光

Eric Chen
發表於2016/07/20
3,297次點閱
0人收藏
加入收藏

【休閒路線-高雄市】

路線:橋頭站-橋頭糖廠-第六海軍燃料廠官舍-左營海軍眷村-鳳山縣左營舊城(里程 30 km,旅行時間 5 小時,旅行日期:2016/04/16)

台灣最早築城的是鳳山縣,鳳山縣離奇的擁有兩座縣城,現存的鳳山左營舊城保留著蠻完整的城垣,還擁有寬闊的天地與鮮綠,最適合騎車探索。橋頭糖廠是台灣工業化的火車頭,是一個充滿故事的場域。第六海軍燃料廠官舍仍留存著日治末期的格局,時間彷彿還凍結在那濃濃的和風中。這三塊被忽略的寶石是如此的誘人,讓我決定規劃一次約騎,好好地介紹車友深度閱讀北高雄的燦爛時光。



橋頭車站

站在橋頭車站前,看著新舊的三種鐵道系統在此交會,我想著,台灣差點就Bonjour成法屬福爾摩沙了,如果橋頭的經驗是失敗的,也許現在背包裡帶著的是可頌麵包。橋頭的發展曾經如此牽動著台灣的命運,所以我選擇這個大家不熟悉的小站為出發點,從這裡騎進北高雄的燦爛時光。(註:橋頭,舊稱橋仔頭,日治時期的文件稱橋子頭,目前當地的台語稱呼仍是橋仔頭。)


日治前三年換了三位總督,第3任台灣總督是日本陸軍大將乃木希典,他於1898年辭職後曾抱怨日本統治台灣,「就像一位叫化子討到一匹馬,既不會騎,又會被馬踢」。那時的台灣是塊燙手山芋,激烈的抗日,再加上嚴重的疫病與財政問題,當時日本國會中還出現「台灣賣卻論」,主張用一億日圓把台灣賣給法國,台灣差點就Bonjour成法屬福爾摩沙。

日治初期,原計畫由民間公司興建縱貫鐵路,1898年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與民政長官後藤新平上任,後藤新平認為重要鐵道應該國有,隨即成立台灣總督府鐵路部,自己擔任部長,由南北兩端同時興建縱貫線。

兒玉上任前曾力薦台灣在軍事上的重要性,以便保住台灣。但當時日本財政窘迫,財相井上馨勸勉兒玉應自立自強,要振興產業,增加財源,尤其是糖業,以求台灣財政早日獨立。

1900年12月,台灣製糖株式會社橋子頭工場破土,為了配合橋子頭工場興建,1901年5月15日在縱貫線鄰近廠區的地方設橋子頭乘降場,方便機具及未來的貨物運輸,1902年6月1日升級為橋子頭停車場,增加客運功能(同年元月,橋子頭工場開工生產),1920年改稱橋子頭驛,1955年3月1日改稱橋頭站。(照片出處:台灣製糖株式會社阿緱本社)


目前所見的舊橋頭站為1935年改建的現代主義建築,外觀簡潔,線條平直。新的橋頭站就在後方,兩代車站齊聚一堂。有趣的是新橋頭站是台鐵與高捷的共構車站, 而舊橋頭站是以前官鐵,私鐵(糖鐵)的共構車站。

在那個公路不發達的年代,私鐵(尤其是糖鐵)輔佐著官鐵撐起了台灣的交通網。例如下方的嘉義高雄間線路略圖(攝自1934年出版的臺灣鐵道旅行案內),在橋子頭就有糖鐵通往當時著名的景點「泥火山」。其實,當時的私鐵網路遠比圖複雜,圖中只列出著名景點的線路。糖鐵通常以糖廠為中心,呈放射狀輻射到周遭的鄉鎮。二戰後統計,當時糖業鐵路共有2964.6公里,其中2337.5公里是專用線,627.1公里為營業線(含99.2公里的台車營業線),糖鐵總長度是當時台鐵的3倍。1958年,糖鐵全年客運約2300萬人次,是糖鐵客運的全盛期。


橋頭早期的發展圍繞著糖廠與車站,從橋頭車站到橋頭糖廠這段路就形成了橋頭最早的市集,也就是今日所見的老街區域。


台灣第一

1898年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與民政長官後藤新平上任,當時日本財政窘迫,財相井上馨勸勉兒玉應自立自強,要振興產業,增加財源,尤其是糖業,以求台灣財政早日獨立。1900年2月,後藤新平在東京邀請三井財閥來臺灣成立新式製糖會社,6月13日在東京召開第一次創立發起人會。

1900年12月10日臺灣製糖株式會社正式創立,鈴木藤三郎擔任社長,橋子頭工場也破土,1901年5月工場遭林少貓率部屬襲擊,楠梓坑分遣隊派20名士兵進駐,11月23日完成機械安裝、試運轉。1902年1月15日正式開工。


火犁仔是農夫對整地機械曳引機的慣稱,但曳引機沒有火啊。這名稱可能源自於1907年第一台蒸汽鋤被引進橋子頭,蒸汽鋤可以深耕,增加甘蔗甜度,是台灣農業機械化的開端。(照片來源:日治時期明信片)


1907年,向美國購買的三部蒸汽火車頭和一百五十輛貨車廂開始奔馳在橋子頭的蔗田間,橋子頭工場的原料運輸進入了機械化的時代。這也是台灣最早的輕便火車,後來被暱稱的五分車。(照片來源:台灣寫真帖)


1909年設立了鑄物工廠,負責糖廠機械維修,是臺灣第一鑄物工廠,後來發展成為株式會社台灣鐵工所。橋子頭引進的現代化事物都對台灣有很深的影響,在此留給您一條線索,請發揮柯南的偵探精神,探索一下這鑄物工廠後續如何影響台灣近一世紀。


橋頭糖廠

橋頭糖廠大門口,五分車轉進糖廠的地方,跟上方老照片類似的角度,經過了一世紀,從黃土到大樹成蔭。一旁的縱貫線仍然持續運轉著,只是換上了高速列車,當平交道的噹噹聲響起,有位站在五分車鐵軌上的車友觸電般地跳離軌道,原來,我們已不知不覺的騎進糖廠的老時光中。


高大的錫蘭橄欖樹下是廠長宿舍,日式的雅緻中流露著幾許淒美,這是前廠長金木善三郎1910年建造的宿舍,1940年整建,木造平房,灰瓦、雨淋板、高架地板等,很具代表性的日式宿舍。


充滿故事的場域

橋頭糖廠可分為三個區域,我們從廠長宿舍旁進入中間的區域,這區域是草創時期辦公與住宿的地方,遠遠的就望見一棟鵝黃色的搶眼建築,這是古蹟專家李乾朗先生所稱的「熱帶殖民西洋樣式建築」。這棟建築稱為社宅事務所,是臺灣製糖株式會社開啟台灣新式製糖業的里程碑。社宅是模仿荷蘭在東南亞殖民的建築,地上架高通風,融合了多種建材,屋架、基樁是木構,牆身採磚砌、景觀台則是鋼筋混凝土,迴廊和連續拱門是歐洲傳統建築的風味。


見證歷史的寶貝

社宅事務所前方有一座黑銅聖觀音,這是鈴木藤三郎在1902年所立,觀音聖像面對工場,希望庇佑生產順利,也有安定日本技術人員心理的效果,早期這些遠離故鄉的日本人,不只有遭受攻擊的顧忌,更有疫病的恐懼。另外,台灣民間也有廣泛的觀音信仰,鈴木藤三郎也希望藉此拉近附近農民對會社的向心力。

這尊聖觀音佛像仿自奈良藥師寺東院堂聖觀音佛像,那是日本佛像雕塑的代表作,鈴木當時共鑄造了四尊,分別祀立於橋頭糖廠、靜岡縣森町-鈴木的故鄉、神奈川鎌倉-鈴木的別墅、及東京深川-日本製糖廠本部。鈴木刻意將額頭鑲有白金石及全身金銅色的觀音像漆成黑色,百年來橋頭人都稱祂為「黑彌陀」,是橋頭重要的信仰,香火不斷。鈴木藤三郎也虔信觀音,據說臨終前曾見觀音示現。


糖廠內有一座很有價值的石碑,金木善三郎君碑 ,是台灣製糖株式會社在1930年所立,時值前所長金木善三郎逝世一週年,建碑紀其生平及事功。這碑也稱三好碑,書法、雕工、文章(也有人說石材)均屬一流,碑名以篆字陽刻,碑文採楷書陰刻。此碑偏僻難尋,在地人也很少知道,很幸運地成為極少數未遭破壞的日治遺物。石碑左下方銘刻「石匠大阪天滿平清」字樣,石匠落款也是難得一見!

碑碣原文如下:

工學士金木君,諱善三郎。明治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生於岡山市,三十八年七月畢業京都帝國大學工科機械科;四十年四月入我臺灣製糖會社為技師,爾來歷任後壁炎、阿緱、橋仔頭各製糖所主任。

大正三年四月累進三崁店製糖所長,五年十月兼務灣裡所長,九年五月轉橋仔頭所長,在職二十二年。昭和四年六月十八日,宿痾不癒,溘焉逝於橋仔頭,享年五十有二。

君有三男二女,長清、次和夫、季正行,長女彌惠早殀、次愛枝。君資性剛毅直諒、精通機械、學窮極蘊奧,其於機械之改善施設,厥功孔偉。 夫橋仔頭之工場,蓋我社發祥地,本邦新式製糖濫觴。君果不負所擢,當我社第二十九業期,克舉本島空前之績。昊天雖弗更假君以年,我社之人皆體君遺志,各黽勉盡職,日進月步、相倚以成,君亦可以暝矣。

茲當一週忌辰,有志胥謀建碑勒功,以傳不朽。銘曰:

「學研西京,技揮南國;遺績肇基,彌昌耕殖。淳樸和人,剛毅盡職;偉哉厥功,千秋嶷嶷。」

昭和五年六月十八日,臺灣製糖株式會社,有志;從三位勳二等山本悌二郎篆額。


糖廠設立時就已建造的「俱樂部」,與社宅事務所同型的熱帶殖民西洋樣式建築,採台灣檜木架構屋梁,建物前的空地曾作為楠梓坑分遣隊派駐士兵的操練場。


日治後期,許多大型機關都設有戰時指揮中心,以便戰時還可維持指揮調度。橋頭糖廠的戰時指揮中心就設在俱樂部的斜前方,長長的地道內有一處地下的辦公室。


進入北邊的區域,這是工廠區,廠內有許多鋼鐵雕塑,是利用廢棄的機件組合的,是反映在地特色的裝置藝術。


台灣工業化的火車頭

1900年興建的製糖廠,躲過二戰時美軍的轟炸,也躲過被拆除的命運,他不只是台灣眾多糖廠中的一座,不只是第一座現在化的糖廠,他是台灣工業化的火車頭,如此幸運的被完整保留下來!站在這龐然大物前,對照著百年前的老照片,怎不讓人驚嘆!


工廠旁還可找到刻意保留的石轆,這是工業化前壓榨甘蔗的設備,一旁還有用來載運甘蔗進廠的五分車。


打開窗,用心聞,用感覺騎,發現生命的厚度。


騎經紅磚長屋,空氣中迴盪著斷續的掠影,彷彿跌進了時光的長廊。


風雲變幻,世事滄桑,瞬間穿越了百年的燦爛,蕭瑟、鏽蝕,淒清與凋零中飄散著一股蛻變的氣息。


大型農機展示場,可以感受蔗農田間耕耘的現代化。


一旁是鐵道班,斑駁鏽黃的車輪見證了一世紀的繁華。


時間沈澱的角落

五分車機關車庫,扇狀的軌道從這裡連結到糖廠周圍的鄉鎮,現代化的觀念也從這裡輻射出去。五分車、甘蔗,成了那個青澀年代的共同記憶。機關車庫後方,大樹庇蔭的廣場,是我最喜歡的糖廠角落,當然要帶好朋友來分享這處秘境。


離開北邊的工場區,往南側騎,糖廠內的興糖路上,打狗騎士團的大本營-單車大叔,熱情的為我們補充礦泉水,人情味十足,感謝、感恩!


屋矮不礙雲 綠蔭庇後人

南邊是糖廠穩定後才擴建的區域,先建造宿舍群和休閒設施,移轉員工的生活空間,1931年又在生產與生活區域交接處興建神社,取代觀音信仰,同時推行皇民化。二戰後神社被拆除,在基地上改建中山堂,作為集會堂。神社只遺部分殘蹟。


屋矮不礙雲,綠蔭庇後人!紅磚水塔,展露著舊時代的優雅,放慢腳步,才不會錯過動人的風景。



各式各樣的防空洞,不只是時代的印記,也流躺著文化的溫潤。


掬飲一把青 騎閱一江春

另類兩鐵啟動!離開糖廠,順著舊鐵道繼續追尋那美麗的時光。


微熱的春日,來一段與森林的共舞,長長的綠色鬍鬚讓大夥兒停了下來,舉頭張望,開始Google這是何方奇樹?騎進鮮活濃蔭的綠隧道,快意人生。掬飲一把青,騎閱一江春。


領著一行人南下,騎到高雄都會公園小憩,中北部的車友都對這片大型綠地讚嘆有加,還可以在公園內騎單車,高雄真是單車天堂,車友好奇的問,為何這麼好的公園旁都沒蓋房子?在地的車友皆大笑!


第六海軍燃料廠丁種官舍

一行人魚貫騎進中油宏南宿舍區,讚嘆聲此起彼落,如此寬敞的生活環境,真是理想的家園。這裡原是日本的第六海軍燃料廠丁種官舍,這批1940年代建造的宿舍,仍留存著日治時期的原味。二戰時期,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在高雄後勁設廠,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轉為中油高雄煉油總廠,這批宿舍也就順理成章的變成中油宿舍了。


第六海軍燃料廠在台灣一共設立了三座廠,高雄本廠是精製部,新竹支廠是合成部,新高支廠(清水)是化成部。高雄本廠又稱桃子園廠,桃子園廠在二戰末期成為美軍的轟炸目標,當時的美軍地圖上清楚的標明煉油廠及半屏山旁的儲油槽,地圖最左側就是第六海軍燃料廠丁種官舍。


1945年4月30日,從菲律賓起飛的美軍轟炸機在桃子園上空投下多枚炸彈,濃煙沖天。


對照美軍的地圖,從當年的第六海軍燃料廠丁種官舍到今日的中油宏南宿舍區,格局幾乎沒變。寧靜悠閒的環境與喧囂的左楠路形成強烈的對比,濃濃的日式風情,時間彷彿還凍結在那70年前的和風中。


融合人、建築、與環境,共生的氛圍構成大家心中的桃花源。夢幻的桃花源當然會吸引許多影像的創作者,有好幾部電視劇,如「痞子英雄」、「白色巨塔」、「倪亞達」等,都到中油宏南宿舍取景拍攝。


維護不佳的房舍提供了認識傳統日式房屋的機會,當時的牆體是以編竹夾泥牆為內牆,再用雨淋板為外牆,編竹夾泥牆內是以竹子、泥土、稻草、與石灰攪拌而成。


騎累了嗎?南宏食品部的中油冰棒在向你招手了。


順著世運大道西行,烈日當空,無懼!


竹籬笆的故事

從軍校路旁轉進去左營海軍眷村, 這是台灣單一軍種(海軍)最大眷村集中區域,由合群新村、建業新村等數個眷村所構成。目前海軍官校南邊這數個眷村的住戶幾乎已全部遷出,空蕩蕩道路最適合騎車,趕緊趁改建前來一趟最後巡禮。


轉海富路南行,進入大樹成蔭的綠隧道,右側是有名的將軍村 - 明德新村,此村地靈人傑,出過四名參謀總長(桂永清、黎玉璽、宋長志、劉和謙)、住過七名海軍總司令(第2-8任海軍總司令,桂永清、馬紀壯、梁序昭、黎玉璽、劉廣凱、馮啟聰、宋長志)。日治時是日本海軍第十一航空艦隊的軍官宿舍群,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也曾住過此地。


轉往孔廟,站在泮橋上,遠望櫺星門後方的大成殿,遙祭孔子。1976年落成的左營孔廟是全台最大孔廟,只是這座新孔廟不是本次行程的目標,我們要去找左營的鳳山縣舊孔廟。


鳳山左營舊城

坐在孔廟南側,蓮池潭邊,引導車友望著龜山、與蓮池潭西側,這片鳳山縣最早發展的地方,我開始跟車友分享左營發展的故事。


1661年台灣進入明鄭時期,鄭氏實施屯田制度,其中的軍屯是最重要的開墾方式,軍隊除了練兵,還要拓墾、農耕,軍糧自足。 駐紮在龜山與蛇山之間的明鄭軍隊是左衝鎮前鋒營、與左衝鎮前左營(這很可能就是「左營」地名的來源),在軍屯、民墾、與官墾的配合下,漸漸的形成早期的興隆庄。

施琅擊敗鄭軍後,台灣納入清廷版圖。 1684年,清廷設一府(台灣府)三縣(台灣縣、鳳山縣及諸羅縣)。鳳山縣治就設於興隆庄,清軍的南部指揮中心「南路營盤」也設於此,設治的考量在軍事戍守而非行政治理。清領初期,不准府、縣築城,興隆庄是一座沒有城垣的縣城,要發展集中在蓮池潭畔,文廟(孔廟)、城隍廟都在這裏。

1721年,鴨母王朱一貴在台灣南部舉事,攻破鳳山縣城。事後,官民為求自保,在不違背清廷政策的原則下,採泥土築城防禦,東北倚龜山,右西南連蛇山,開四門。這是台灣本島第一座中式城池。1786年林爽文徒眾再度攻破鳳山縣城,直到1788年才收復,官員決議將縣治遷往下埤頭街(即今高雄市鳳山區)。(下圖為左營土城配置圖,取自1764年的「重修鳳山縣志」)



但下陂頭街也歷經多次戰亂,官員奏請遷回舊城,1825年,官民順利集資,在興隆庄興建新城垣,「抓龜放蛇」,城址向東北移動,捨棄蛇山,將龜山圍入城內。 1826年完工的左營石城就是今日所見的鳳山左營舊城,城垣的範圍如下圖。(台灣堡圖與Google地圖疊合)


1826年,左營石城完工,但因下陂頭街遠比興隆庄繁榮,新的知縣一直未遷回,讓左營石城變成一座等不到主人的城堡,鳳山縣也離奇地上演了一齣雙城記。(鳳山縣,取自 1880年的台灣輿圖)


崇聖祠

鳳山縣舊城文廟為首任知縣楊芳聲所建,歷經多次修建,1900年,日本人在孔廟設立舊城公學校,也就是今日的舊城國小,公學校初創時,拆掉了大部分的建物改建教室,學生在崇聖祠上課,所以目前僅存崇聖祠。

崇聖祠屋架簡樸,以三根通樑、五個瓜筒組成棟架,柱礎也採古老的珠形。1983年整修時,將散置附近的11方石碑集中,立於祠後成為碑林,這些清遺石碑保存狀況還不錯,極具探索價值。


蓮池潭西側是左營最早發展的地方,這片區域還保留著許多閩式三合院古厝,在舊城國小後方,左營下路上可見一面特意保留的牆面,這是曾家古厝的右護龍邊牆,展現著斗砌磚牆美麗的紋理。


曾家古厝建於1877年,是採用紅磚、紅瓦、石灰、咕咾石等材料所建的閩式三合院,現在保留的是右護龍的局部。左營下路將護龍剖開,被削掉的一面特意保留了建築結構,我們可以看到斗砌磚牆的剖面圖,斗砌磚牆是採用扁形的紅磚組立成盒狀,中間再填充石粒或磚瓦片,牆體厚實又節省磚材,具防潮、隔熱、美觀、環保等特點,但不耐震。聽說還有阿嬤會將私房錢藏在牆內,所以有「金包銀」的說法。


埤子頭街、與店仔頂街是左營最老的街道,也是左營舊城北門通往府城的要道。騎進店仔頂街的巷弄,是認識老左營最佳的方式。在店仔頂街110巷發現一棟郭家百年古厝,整建得不錯,回家查詢才知道已成民宿,就跟金門的模式一樣,也許如此活化才能保留這些未列古蹟的古蹟。


鳳邑舊城城隍廟

鳳山縣有兩座縣城,每座縣城都要有城隍爺的庇護,當然就有兩座城隍廟,在左營舊城的這一座是鳳邑舊城城隍廟,鳳山縣城隍勒封顯佑伯,1704年奉祀,是台灣第二個官封城隍,僅次於台灣府城隍廟。1718年建廟,最近一次大整修於1969年竣工。城隍爺金身有三百多年歷史,是唐山師傅雕塑的軟身神像,全身關節都可活動。


鳳邑舊城城隍廟最具特色的是正殿上方147顆算珠的自問心大算盤,開示參拜者自省行事,城隍出巡時這自問心算盤也隨著隊伍繞境。正殿上方採螺旋藻井,工法特殊,深具觀賞價值。


廟前的「舊城傳統美食」也是在地人推薦的平民美食。


鳳山左營舊城北門-拱辰門

沿著店仔頂街、埤子頭街,騎到左營舊城北門。北門又稱「拱辰門」,北門外兩側有泥塑彩繪的門神浮雕,這是全台唯一的孤例,讓左營舊城北門成為全台最特殊的城門。左側門神為「神荼」,右側門神為「鬱壘」,兩者都是神話人物,專門制服危害人間的惡鬼。 昔日北門郊外有練兵場、及刑場,傳統風水觀點也認為北方不祥,所以塑門神來避凶邪。


城座兩側有斜坡狀的踏道上下城牆,城牆體積龐大,興築時多半就地取材,內外牆垣間大多採填夯土層而成,上方鋪有磚石成為馬道,主要作為士兵行走、偵察與作戰之用。外城垣上有高度及腰的女牆,作用相當於欄杆。女牆上有磚砌的凹凸小牆,稱為雉堞,設槍孔,是外城垣的防衛設施。

北門的建築材料大多以咕咾石為主,城門牆壁採六角蜂巢狀石塊砌成,利用多面接觸讓城門堅固穩定,再用花崗石樑跨構成拱形城門。


北門城樓已不在了,想看看老城樓的樣子嗎?感謝一位日本寫真家在1917年幫我們留下這張拱辰門的身影。


雖然城樓已不在,還是呼喚車友爬到城座上,城座上可看到兩件古蹟:拱辰井與鎮福社,路邊的小廟鎮福社是鎮守北門的福德正神廟,而人行穿越道上的圓鐵蓋就是古井拱辰井,兩者都有一段坎坷的經歷,現在還能看到它們與北門共存,可能真是天意!


先民築城時都會鑿井以解決飲水問題,據考證舊城有六口井,現在留下的有兩口,一口在城內、一口在城外,城外的這口井就是位於勝利路和埤頭街口的「拱辰井」,昔日是埤子頭街和往來商旅的飲用水源。因為道路的建設,拱辰井竟然凸出在路中央,井欄一度被塗上黃黑斜線,1988年一輛小貨車撞壞井欄,最後決定拆除井欄,加鐵蓋保存。


鎮福社是鎮守北門的土地公廟,建於1883年,又稱埤仔頭土地公廟,初以土塊、竹結搭建,矮小簡陋。二戰期間,遭美機炸毀,戰後修護,後又因木構腐朽,1961年再以磚石重建,1986年右側山牆遭拖車撞擊,損壞嚴重。工務局提案撤銷古蹟管制,以便拆除,內政部認為,左營舊城、拱辰井、鎮福社為三位一體的一級古蹟,應維持。1991年修護完工,保留了傳統建築語彙,如門神、燕尾、獅面懸魚等。

或許,你會認為鎮福社是座小廟,但與其他鎮守城門的土地公廟相比、或者與第一代的埤仔頭土地公廟相比,已經算大的了。不信你可以拜訪鳳山新城的東便門比較一下,或者,比較一下台北城北門的老照片,就可窺出端倪。


眷村的故事與記憶

左營的許多老眷村都被遷移,準備改建或活化,北門內還有一個老眷村聚落,有不少老榮民還居住在這裡。


爬上龜山,去感受一下守城士兵的視野,最容易達成的一日雙塔也在這裡。


龜山高點有碉堡,一旁就是古砲台遺址,一百多年來,這裡一直是軍事要塞,從這裡可以俯視舊城的點滴。


在龜山的步道上,可以看到勝利路將原來龜山延伸到蓮池潭邊的一角切開了,變成現在潭邊的龜山公園,又稱小龜山。1898年台灣總督府開始興建縱貫線,從南北兩端同時施工,1900年設立了舊城驛,也就是今天的左營站,為了讓舊城居民可以便捷地搭乘火車,興建了勝利路,直接貫穿北邊城牆,為舊城劃下第一刀。在龜山巷與勝利路口,就可以找到舊城東北邊城牆的缺口,咕咾石打造的城牆,雖然已被民宅作為邊牆,仍然可以清楚的辨識。


從龜山巷騎進城內,東側城牆內原有大片的眷村,已經全部拆遷了,回歸自然的這一大片土地,漸漸地回復成百年前的原始樣貌,在一座古城內,竟然有這麼廣闊的空間可以騎行,在臺灣一定是絕無僅有的。雖然眷村已完全拆除,數十年的生活仍然留下許多軌跡。


眷村文化館是這大片眷村唯一被保留的建築,它是由原海光三村的診療室改建,期望透過種種眷村文物的保存與展示,保留眷村的歷史、生活、故事、與記憶。騎進眷村、騎進舊城,彷彿騎進了時光長廊。


鳳山左營舊城東門-鳳儀門

來到東門,應該是被我摧殘了一個早上,大家已經有點累了,再加上豔陽與高溫,大家都停在樹蔭下休息,目不轉睛的看著城牆上的新人。好吧,已過正午,早就饑腸轆轆了,先讓眼睛吃一點冰淇淋,再為大家上餐前菜!


上菜了,從城座看起,與北門一樣,城門牆壁採六角蜂巢狀石塊砌成,利用多面接觸讓城門堅固穩定,再用花崗石樑跨構成拱形城門。門額上書東門,傳統中式城門內的門額都是以方向而名。有寓意的城門名稱都銜在城門外側,東門又稱鳳儀門,取自書經「蕭韶九成,鳳凰來儀」之意,這也彰顯了鳳山縣城之意。


城座兩側有斜坡狀的踏道上下城牆,上方鋪有磚石成為馬道,外城垣上有高度及腰的女牆,女牆上有磚砌的雉堞,相當完備。


以城垣的角度看,東門比北門還完備,東門外還有護城河,有跨越護城河的城門橋,橋下有六角橋墩在護城河內,城牆底部還有水關。水關連通城內外水道,洞口以石條阻隔,避免敵人由此入城。


鳳山左營舊城南門-啟文門

往餐廳移動,途中經過左營大路的圓環,舊城南門就孤懸在圓環中間,算是飯前最後一道開胃菜。


在北門時提到,舊城原有六口井,現在留下的有兩口,除了拱辰井,另一口古興隆井就在海光俱樂部中餐廳前。根據舊城耆老趙繳的回憶,日治末期寺廟尚未強制遷出舊城前,廣濟宮仍位在南門內,廟前有一口井,就位於美軍俱樂部附近(現為海光俱樂部中餐廳),應該就是現稱的古興隆井。


直奔餐廳-劉家酸白菜火鍋,中正堂創始店,舊城的老滋味,沒吃這一味,別說你來過左營!


左營舊城遺址

從左營大路進入左營舊城遺址,這裡可能是高雄市北區最早有人居住的地點,距今約3400-5000年,試掘顯示,左營早期從海域轉變為海灘、再陸連龜山與壽山,形成初期的生活空間。


收集一座古城

好,考古結束了,頭腦也清醒了,回到我最愛的大片舊城綠地!有哪一座古城,可以讓我擁有如此寬闊的天地與鮮綠!在南風輕吹的午后,我們靜靜地收集了一座古城、靜靜地騎閱一座古城。羨慕嗎?鳳山左營舊城等你來,踩上踏板吧!


地圖、路線、軌跡、航跡及拍照地點


★ 地圖左下角的加減號可放大縮小,在地圖中持續按著滑鼠左鍵再移動滑鼠可以捲動地圖,點擊圖上的相機可以秀出照片的圖示,再點擊照片的圖示可以秀出照片。

GPS航跡檔、軌跡檔(GPX格式)/請按右鍵點選「另存目標」下載。


※圖文來源:Eric的單車日記(本遊記報導由美利達自行車贊助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