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頭城的燦爛時光

Eric Chen
發表於2016/07/06
3,414次點閱
0人收藏
加入收藏

【休閒路線-宜蘭縣】

路線:頭城文創園區-北濱自行車道-大福-得子口溪自行車道-頭城天堂路-下埔綠隧道-烏石港遺址-外澳-和平老街(里程 38 km,旅行時間 5.5 小時,旅行日期:2015 - 2016)

「龜山朝日」與「石港春帆」讓頭城名列蘭陽八景之首,蘭陽博物館也讓這座小鎮再度躍上宜蘭的新地標,頭城曾經擁有欽定的貿易正港,貨船直接駛入鎮內,是當時噶瑪蘭最繁華的地方。我們騎訪頭城兩百年的人文軌跡,感受先民留在頭圍的歷史溫度,再循著太平洋的風,品味蘭陽的海河之戀及綠色農村之美,當然,還有少不了的絕美路徑! 現在就背起你的單車,一起來一趟頭城深度旅行吧。



「溪南溪北草痕肥,山後山前布穀飛,叱犢一聲煙雨細,杏花村裡勸農歸。」

1885年,蘭廳通判仝卜年到葛瑪蘭履新時,深深被這片山水吸引而做了這首詩,勾勒出葛瑪蘭的樸實與恬淡,這與世無爭的樂土,根本就是人們心中投射的桃花源。頭城不只是開蘭第一街,也是這桃花源的縮影,進入桃花源需要兩項工具:一張地圖,一台單車。單車你一定有了,地圖呢?你正看著呢!


頭城與蘭陽的前世今生

清領時期,清朝廷一向採消極政策治臺,噶瑪蘭的發展與北台灣的開發類似,都是「官未闢而民已開」。1768年(乾隆年間)林漢生進入烏石港開墾,遭原住民殺害,墾務驟止。1796年(嘉慶元年),吳沙率漳、泉、客三籍移民千餘人,從雞籠出發,佔領烏石港 ,在南邊築土圍,稱「頭圍」,後來遭原住民強烈回擊,吳沙之弟吳立戰死於烏石港 ,吳沙帥眾退回三貂社。第二年,原住民流行天花,吳沙施藥救援,取得噶瑪蘭人接納,漢人得入墾蘭陽。

清廷在1810年才將噶瑪蘭畫入版圖,1812年正式設治。頭城就是古稱的頭圍,鎮北的烏石港原為蘭陽溪以北溪流匯流的出口,1714年諸羅縣誌中就有記載此港,在漢人入墾宜蘭時期,一直扮演著海路運輸的角色,1826年清廷欽定為「正口」(正港),肩負蘭陽與大陸沿海通商的重任。1879年,一場洪水後漸淤積,喪失通運功能,烏石港的河道阻塞後,船隻改由南側的打馬煙出入,此時舢舨可駛至頭圍媽祖廟前交易,自此頭圍港取代烏石港。

1896年,伊能嘉矩為頭城留下些許記載:「頭圍街實為(宜蘭)北邊一大市街,地勢平坦且沿著海岸的地方。所謂的烏石(頭圍港)即是此地的港口,因支那的戎克船(帆船)出入頻繁而繁榮,目前戶數約二百三十多,有一千多的人口。」下圖是頭城農會前身「有限責任頭圍信用購買利用組合」的社宅,約攝於1933年。


路線規劃

這條路線有文史故事、有田野景觀,所以我們以交錯的方式來安排,讓旅行更具變化。一開始我們向南,先拜訪市區沿線的幾處人文史蹟,然後循著太平洋的風,沿著海邊一路南下,感受蘭陽的金色沙灘。

北折後騎進鄉間小徑,發現綠色農村之美。再來拜訪幾處密境,有縮小版的天堂路,有翠綠的小葉欖仁隧道。回到市區補給後,再到城北尋訪烏石港的遺跡,當然,也要尋找新地標蘭陽博物館入鏡的美麗角度。

回到市區後,放慢速度,也讓情緒舒緩下來,用心感受先民留在頭圍的歷史溫度,用心閱讀頭城兩百多年的人文軌跡。


頭城文創園區

先到車站前的民鋒路,這裡還有幾棟傳統的閩式街屋,一樓半的老房子,維持得很不錯,一樓用洗石子牆配木門、木窗,這已是日治時期的工法,上方的半樓仍是傳統的木構立面,當然,也開了一扇小木門。


回到火車站前,左轉纘祥路往西南,很快就來到頭城文創園區。園區的北側獨棟建築原來是頭城火車站站長的宿舍,大約建於90年前,是一棟檜木及杉木構造的建築,地面依當時法規抬高60公分,外觀有押條雨淋板,前後有小庭院,是一棟典型的日式住宅。這裡也是偶像劇「巷弄裡的那家書店」拍攝的場景,劇中的閱樂書店就是這棟老木屋。


原站長宿舍因風災損壞,在旁興建二層樓磚造宿舍,也就是今日頭城文創園區掛牌這棟白色建築。


南側這棟日式長條建築原為頭城火車站員工宿舍,也是一棟檜木及杉木構造的高台式建築,黑瓦、出窗、通風孔等,日式宿舍的建築語彙都很完備。


喚醒堂、就正軒

再往西南前進,前方有一座不起眼的老廟宇,它可是大有來頭。

喚醒堂是一座鸞堂,鸞堂是恩主信仰(也稱儒宗神教),恩主是對人有恩德的主神,主要神祇有關雲長、呂洞賓、岳飛。民間以關雲長為首,所以直稱關雲長為恩主公。鸞堂嚴格說來不是廟,是讓人扶鸞問事傳達神旨的場所,扶鸞時虔請神靈附身在鸞生(知名作家紀曉嵐就曾擔任鸞生)上,再藉由鸞筆(由桃柳二木組合而成,俗稱桃枝柳筆)於沙盤浮字,傳達訊息。

喚醒堂建於1895年,1900年遷至現址,有學者的研究,頭城喚醒堂分香淡水行忠堂,再分香覺修宮,而後才是行天宮。


隔著大埕與正堂相對的戲臺,左右門額上的「出馬」「歸羊」,與大部分戲臺的「出將」「入相」大異其趣!知道含意嗎?原來,這不是戲臺,這是專為傳道用途的宣講台,台上所有文字也都在傳道。「馬」表示對主人的忠心,「羊」表示孝順,「出馬、歸羊」即「出忠、入孝」之意。中間橫批「喚世早醒」讓我想起那首禪詩:「淨洗濃妝為阿誰,子規聲裏勸人歸, 百花落盡啼無盡,更向亂峰深處啼。」


就正軒是頭圍地主盧廷翰的夫人陳定娘在日治時期創設,陳定娘與孤孫盧纘祥(纘:ㄗㄨㄢˇ)相依為命,不希望盧纘祥受日本教育,就在喚醒堂設立就正軒書院,延聘吳祥煇、萬惠生等教授漢學詩文,奠定了盧纘祥的漢學基礎,盧纘祥後來成了宜蘭首任民選縣長。

喚醒堂除了附設就正軒書院,西廂房還設登瀛吟社,對頭城的文化與文學發展,有很深遠的影響。大埕中有一口水井,當時是寫毛筆的硯臺水,還有一座字紙亭,提醒學生要惜紙敬字。


頭城天主堂

1960年,高神父從家鄉荷蘭募款來到頭城,蓋了一座圓頂的天主堂,成了當時頭城街上最雄偉的建築。頭城聖伯多祿天主堂被譽為宜蘭最美的圓頂 ,也是全台僅存的兩處圓頂教堂。


天主堂美麗的圓頂是木構建築,原來是採用台灣檜木,2015年重修,因台灣檜木不易取得,改用加拿大檜木。


天主堂的老照片,今昔對照,幾無差異,只是多了周遭的建物。


1975年,荷蘭籍衛宗賢神父將天主堂後方的宿舍改建,創立聖方濟安老院,讓孤貧長者有安居之所,近年因院舍老舊,不符合法令規定,進行重建。


直心入廣穹

離開市區,轉進竹安溪口, 進入濱海自行車道,蔚藍的太平洋張開雙臂擁抱旅人,我們也以直心溶入廣穹的天地。會考完的孩子,再度尋回自己的單車天空!金陽照亮龜山島,也溫暖了旅人的心。


龜山朝日自古就是蘭陽八景之首,歷久彌新!(插畫出處:噶瑪蘭廳誌)


進入北濱自行車專用道,沿著海濱小徑蜿蜒南下,浪濤聲一路相伴,享受大洋擁抱的幸福。(註:2015年風災後,北濱自行車專用道1K處路基流失約長10公尺,到2016年6月本文發表時尚未修復,最好繞道,避過1K附近。)


在大福轉入十三股大排旁的農路,閒適的鄉村景緻讓人心情舒緩。


被一間老農舍吸引,停下來拍照,剛好主人外出,和藹的與我交談:

「拍照喔。」
「是啊,你的房子很有味道。」
「現在人怎麼都愛拍這款老厝,前幾天才有外國人來拍片,拍了好幾天呢!」
「哇,那可以讓我到埕內拍幾張嗎。」
「好啦,你去拍啦,我要出去,不招呼你了。」

真的是濃濃的人情味!


老房子就與老農夫一樣平實,沒有多餘的裝飾,一切都以實用為主。 我想就是這種實在的精神, 深深吸引著我要一探這不起眼的老屋。


四時有韻,蘭陽平原總是隨著季節變裝,靜謐的農路上,抽水站也是風景。



得子口溪自行車道

轉入二龍河右岸的得子口溪自行車道,迎接我們的是原木圍欄,蔥鬱的綠色隧道,哇!讚嘆聲中放緩腳步,用快門回報這鮮活的綠。


五彩繽紛的木屋民宿,矗立在金黃的稻海中,宛如童話中的幻境!


在田中發現巨型腳印,莫非公主就住在小木屋中,吸引了傑克攀藤而下?


如果運氣好,可以感受一下時潮村養殖漁業的豐收。


豐收的季節,恬適的舊橋風情,宛如騎回了那個純真的年代。


轉左岸順流而下,驚見二龍河中有舢舨,船上的工作人員應我們的要求,在河中穿梭幾回,就是為了讓我們留下美好的紀錄,再次體驗了宜蘭濃厚的人情味。


礁溪防潮閘門,停下來細細的閱讀這優美的水利設施。


頭城天堂路

領著隊伍,來到頭城礁溪交界處的縮小版天堂路。與池上的天堂路相同,來這裡也要看對時機,抽穗期可觀賞到一畦畦飽滿的翠綠,抽穗後30至45天就到了黃熟期,黃金稻浪就會向您招手了。


選在水稻黃熟期帶大家來,不必遠赴池上,蘭陽平原也有天堂路!每到金黃的季節,我們總是會回來看看這美麗的田間道路,聞聞大地孕育的稻香。看這些照片,您知道我這一年來了幾次嗎?


緣自於土地與文化的熱血, 當然要用單車閱讀台灣的馨香。


下埔綠色隧道

再帶著車友轉進頭城的下埔濕地,這裡有另一處在地人才知道的秘境,綿延進一公里的小葉欖仁所形成的綠色隧道。春日清晨,隧道中滿溢清新,鮮活的翠綠洗滌塵心。夏日消暑,熱血的隊伍在驚嘆聲中前進。冬日午后,斜陽映照,光影錯落,芙蓉輕灑。


下埔濕地生態豐富,吸引了許多水鳥,也吸引了許多釣客。


騎訪一旁的頂埔社區,還可發現許多傳統的農村景致。


回到頭城,先到城隍廟整補,再沿著開蘭路往北。


頭城鎮史館-李榮春紀念館

這是一棟檜木及杉木構成的典型日式住宅,原是頭圍公學校日籍老師的宿舍,戰後閒置多年,後來頭城國小校長遷入使用,2005年整新修繕后成為頭城鎮鎮史館。(下圖第一張是攝於1933年的頭圍公學校)


2009年擴增為李榮春紀念館,以李榮春文章中的點滴來勾勒頭城的輪廓,用文學包裝頭城,文創式的城市行銷在台灣雖非唯一,但也名列前茅了。也許應該感謝這種文學行銷手法,讓頭城仍然保有昔日的寧靜,先民的故事得以在小鎮的角落有尊嚴的流傳。


李榮春為文學終身不娶、 也不積極就業。1914年生於頭城,1994年逝。日治時畢業於頭城公學校,自修漢文及英文。24歲隨台灣農業義勇團到中國,後來續留安徽及江蘇等地讀書、寫作。戰後回台,全心投入文學,打零工餬口,一生奉獻文學。81歲去世前,只發表少數作品,大部分的歲月都沉潛在頭城小鎮,四十多年的寫作生涯累積近三百萬字,過世後才被家人從衣櫥裡發現。


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也許會認為他不懂得推銷自己,或者埋沒了自己。真是如此嗎?還是我們不經意地因為社會主流價值而出賣靈魂呢?他是真的愛自己,活出自己。


烏石港遺址

繼續往北來到蘭陽博物館南側的沼澤,沼澤中央的巨石就是烏石,烏石為立於烏石港中之烏礁石,是烏石港命名來源。這片沼澤是昔日的烏石港,也是當時蘭陽溪以北溪流匯流的出口。西元1714年諸羅縣誌中就已記載此港,1796年漢人入墾宜蘭,烏石港扮演海路運輸的角色,1826年清政府欽定為「正口」(正港),肩負蘭陽與大陸沿海通商的重任。


1873年9月8日,日本陸軍少佐樺山資紀(後來任台灣第一任總督)由基隆乘船進入烏石港,當時還能雇小船沿西勢大溪進宜蘭城,密探噶瑪蘭廳與利澤簡等地。1879年,一場洪水,會流烏石港的溪流改從今頭城海水浴場附近出海,1883年,烏石港河口因沈船而完全堵塞,喪失通運功能,淤積一百多年後,目前只剩3塊礁石矗立在蘭陽博物館旁的沼澤中,這片沼澤與礁石是見證烏石港歷史的重要遺跡。


烏石港的河道阻塞後,船隻改由打馬煙出入,此時舢舨可駛至頭圍媽祖廟前交易,頭圍港之名由此而來。自此頭圍港取代烏石港。

石港春帆曾是蘭陽八景之一,這美名也指出烏石港是有季節限制的,春開秋塞,天候深深影響著烏石港的啟閉,帆檣雲集的聖景,冬天是看不到的!(這是噶瑪蘭廳誌中的石港春帆)


繞到舊烏石港南側,港中的烏石與蘭陽博物館一起入鏡,相隔三百多年,兩座代表頭城的新舊地標一起屹立在蘭陽平原的最北端,時光飛逝,歲月如梭,再巨大的繁華也會陷落,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緊鄰蘭陽博物館南側有一座林曹祖宗之墓,是前任縣長林才添家族的墓園,約建於1973年,是一座日洋混合建物,乃參考宜蘭公園獻馘碑而仿作。


外澳


烏石港北側就是外澳,外澳現在是衝浪與飛行傘的天堂。日治時期,外澳海灘就已是寫真家眼中的美地,所以留下這張1933年的外澳寫真,這是頭城少見的日治時期影像紀錄之一。


如果體力許可,可以騎上往伯朗咖啡的石空路,沿途有多處展望點,可以一覽頭城、烏石港、與外澳海灘。


頭城老街

和平街是頭城老街,舊稱頭圍街,是頭城最早發展的區域,昔日河道鄰近街區,發達的水運造就頭城成為噶瑪蘭的轉運中心,進出口的郊行與大盤商撐起街市,來往的商賈輻輳出頭城的繁榮。


頭城老街經過整體的營造與修復,雖然新舊交雜,只要慢騎老街,細細閱讀每一座老建築,可以發現處處都是寶,沒有他處知名老街的人潮,頭城老街多的是悠閒與思古的幽情。



北門福德祠

從北邊進入和平老街,你一定會驚訝,怎麼有座土地公廟幾乎堵住了這條開蘭第一街?其實這是先民故意建在這裡的。和平老街有兩座福德祠,分立南北端,兩座土地公廟大約都建於1863年,都面向街內,當時頭圍因水運之便,商業鼎盛,先民建福德祠於兩端,以堵住頭圍街的財氣。 現存之北門福德祠為1916年重建,近年又重修。


廟門兩側廊牆頂端之墀頭各有石獅一隻,左側似為新立,右側較古樸。


屋頂的木形馬背,下方的泥塑獅頭真的好可愛!那長長的舌頭還啣著鏤空花磚的磬牌呢。


頭城十三行街屋

土地公廟前成排的街屋被稱為十三行。十三行的名稱來源有多種說法: 一說十三行是清領時期對大陸貿易的行郊簡稱; 一說十三行是昔日首富盧家的行郊與倉庫總稱; 另一說認為十三行為 13 間連成一氣的店面。

儘管眾說紛紜,十三行街屋的存在,乃因烏石港而興起。烏石港進出口貨物繁極一時,十三行臨河道而立,處理各個市鎮聚落、經由河道小舟椄駁而來的民生物資,再經由中盤批發、文市零售、而使頭圍街形成一處熱鬧的商圈。

原始的十三行街屋一面臨港、一面臨街,石造屋基、木造屋身、船隊回航運載的壓艙石就是最好的建材。船隻在臨港的那一面卸貨,臨街的這一面方便交易。我們現在所見是臨街的一面,那港在哪?另一側離海還很遠啊!

其實,和平老街東側的台2線就是昔日的河道,與烏石港相通,十三行街屋就是緊鄰這河道。


臨街的這一面已多次改建,看不出原樣了,只有滄桑的外表還連接著曾經的輝煌。


十三行有三間是由頭城書香世家康灩泉擁有,康家老屋被稱為十三行康家古宅,屋齡大約在160年左右。2005年康家古宅整修時,在地板下挖出上萬件網墜及古銅錢,網墜是吊掛在漁網上的鉛垂,有專家推測這些貝殼大小的網墜都是舶來品,可見頭圍當年貿易之繁盛。


十三行街屋旁的裝置藝術完全反映了老街的映象,你知道這些老屋的故事嗎?繼續看下去!


盧纘祥宅

攤開頭城的地圖,車站前那條最重要的道路不是中山路、不是中正路,是纘祥路,從這裡就可知道盧纘祥先生在頭城的重要性。盧宅就在十三行旁,建於1928年,是當時宜蘭縣最華麗的豪宅。 所以宜蘭有句俗諺:「有盧家富,無盧家厝;有盧家厝,無盧家富。」


清領時期盧家已是頭城首富,家族中最負盛名的是盧纘祥。盧纘祥經商後從政,日治時期擔任民選庄協議會員,二戰後任頭城鄉長,還當選宜蘭首任民選縣長。


盧宅的建築混合了日本的洋式風格與臺灣傳統建築樣式,當時盧纘祥親邀總督府營繕科技手宋祖平設計興建,入口大門是日洋混搭款,屋身可見西式圓拱及柱飾,還有常見於熱帶殖民建築的迴廊。牆面以洗石子為基礎,再利用白色面磚構成的線條還裝飾,牆角可見傳統建築的櫃台腳,台階以壓艙石砌成。日式屋頂上有西式的「老虎窗」,北面圍牆有拱頂便門。


盧纘祥宅前池塘(史雲湖)-頭城風華的活見證

盧宅前的大池塘(史雲湖)是頭城風華的活見證,昔日的烏石港是南北走向的河道,蘭陽溪以北溪流匯流後往北流經烏石港出海,頭圍街是西南側的碼頭區,盧宅前池塘也是河道碼頭的一部份,船隻可直航家門前。但1879年,一場洪水後烏石港河口淤積漸嚴重,1883年的沈船事件後幾乎全堵塞,河水改向東南流,從打馬煙出海,烏石港走入歷史,頭圍港登上舞台。直到1924年的水患埋沒了頭圍港,頭圍街才沒落,淤積的舊河道竟然演變成今日的台2線省道,昔日行船,今日行車!


1928年,盧宅改建時,將池塘闢為舟遊式庭園,從老照片可見水池中的兩島原有木板橋相連,島上還有涼亭,今日只剩基座了。靠盧宅的水池原有大榕樹兩株,樹下各有一口古井,現在只剩東北邊的一株大榕樹,兩口古井倖存。


有沒有注意到老樹彎向池塘內側,為什麼?這可不是風剪樹,而且也與宜蘭的東北季風方向不符。在地人告訴我。因為昔日船隻停靠時都把纜繩綁在樹上,長年累月下來,就牽引著樹往池塘內側生長了。所以這株大榕樹成了頭城風華的活見證!同行的宜蘭在地車友也回憶說,小時候常與祖母到大榕樹下洗衣服呢。


和平街屋-含笑食堂

和平街屋是一棟樸實的小屋,深深觸動四五年級生記憶深層的浮光掠影,那是一種源自童年經驗的感應。和平街屋建於1970年代,主人是十三行街屋康家的後代,基於對土地的情感,與對故鄉及農民的關懷,老闆選擇用歲月與文化的底蘊為他們發聲,讓旅人可以嚐到在地的好產品。


『我想要賣乾淨在地的農產品,很久了,從邀您至頭城老街喝杯來自山腳下的桔茶開始』,想體驗康老闆在地的熱情嗎?假日限定喔!


有些人一定會覺得這棟老屋特別眼熟,那可能是追過「含笑食堂」這齣偶像劇,想起劇中這棟老房子的場景嗎?


林本源租館

在和平街屋後方,一棟不起眼的老屋,是台灣首富林本源家的租館,林家土地遍及各地,租館負責處理租約與收租事宜,林家最有名的租館是新竹北埔的金廣福,頭圍的這家租館已易主,落寞的貴族與金廣福天差地別。還記得本文前段的頭城鎮農會老照片嗎?頭城鎮農會前身頭圍信用組合,剛成立時的事務所就租用林本源租館,前面頭城鎮農會的老照片已是第三次搬遷的事務所了。


吳惠仁宅

老街因水路的變遷,重心逐漸往中南段發展。與北段豪氣的盧宅不同,這段老街是長形騎樓店屋、文市零售店面,基礎是簡潔的鋼筋水泥建築,外加繁複的裝飾。


吳惠仁宅也稱吳朝陽宅,吳朝陽是吳惠仁的父親,日治時期曾任頭圍庄役場助役(副鎮長)。吳宅大約興建於1930年代,當時的創建人吳裕特別請師傅從唐山來台建造,外牆的商號已不可考,臨街立面以洗石子處理,柱頭上有宛如一對羊角的渦卷柱飾 ,屋頂的女兒牆仿巴洛克式,正門外開兩扇福州門,高度及腰,又稱腰門,腰門的作用在於分內外,防雞犬入內,也防幼童出外,店家???客戶能眼光接觸,維持營業氣氛。


仔細觀察這段老街,各式的腰門形成另一項特色。


老紅長興

是什麼吸引著年輕人盯著一個老靈魂?有一種力量,可以穿越時間,普及大眾,直透心底。剛剛修復完成的「老紅長興」和「新長興樹記」,散發著一股淡淡的魔力,吸引著網路時代的新人類,駐足凝望這近一世紀老屋精靈。


老紅長興與新長興樹記建於1921年,原來是一式三間,老紅 長興位於中間。建造者是來台第20世陳春榮(人稱老紅)與其弟陳春枝,他們的商號長興行曾是頭城的米糧大批發。傳至下一代後分產,123號歸陳春榮長子,稱「老紅長興」,121號歸次子,另立商號「新長興樹記」, 125號規歸陳春枝後人,現已拆除改建。

從外觀看,兩棟很明顯的是昭和時期的建築風格,騎樓上有西式橫條山牆,山牆上有洗石子雕成的卷草花飾。但騎樓內的立面卻又採用了大量的傳統中式木構,形成罕見的中西合璧風格。

最吸睛的應該是木雕的門聯與商號,出自宜蘭雕刻名師陳銀生的精品,是以罕見的陰陽刻製鑲崁而成。往上看,還有日治時期的橢圓形門牌, 白色的門牌是以磁磚燒製,經歷了八九十年,依然不褪色。門楣上的閣樓木門更是優雅迷人,傳統中式街屋常建有閣樓夾層,主要作為儲物空間。


新長興樹記

觀察新長興樹記的女兒牆,上有卷草花飾,還有「陳」字標記。木製門楣上釘著不同年代的門牌,注意看白色橢圓形的那一塊,日治時期的門牌上頭寫著「宜蘭郡頭圍庄頭圍五十八番地」,還有電話號碼:「電話十五番」,想想看你家室內電話有幾碼,應該是七或八碼,可以想像那個只有兩碼的時代是多麼單純了!


慶元宮

慶元宮是開蘭第一媽祖廟,「慶元」是嘉慶元年(1796年)之意,紀念該年吳沙率漳洲、泉洲及潮州等地先民入墾噶瑪蘭。實際建造不明,但前殿部分物件可見道光9年(1827年)、及光緒15年(1889年)的落款,最近一次大翻修是在1967年。前殿的石堵、石柱、櫃臺腳、石獅、門枕等,都是採用砂岩石材,這在寺廟建築比較罕見,也因此風化嚴重,古樸之風正隨著時間不斷流逝。

日治時期,台灣人類學研究的巨人伊能嘉矩,在一次調查途中來到慶元宮,他也在廟求籤,伊能特意將籤詩紀錄下來: 「名顯有意在中間,不須祈禱心自安。早晚看看日過後,及時得意洽心肝」。不知當時伊能嘉矩抽到這籤時心中是何等的感受!


慶元宮的牌樓前面馬路為昔日的河道,與烏石港相通,慶元宮前正是內港碼頭區,可以想像當年船隻、工人等在此聚集,人潮貨品川流不息的榮景。

歷史總是在幾個重要的地點交會,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有多名受害者在慶元宮廟埕被槍決,歷史的悲劇讓人警惕。


源合成商號

騎到頭城老街最南端,這段紅磚砌的連續拱圈街屋是老街的代表性地標,許多老街的介紹用的都是這段的照片。連續的紅磚街屋共有六個開間,每過開間有三座拱圈,18個連續拱圈成了視覺焦點,果然數大便是美。


北側三開間屬於源合成商號,南鄰的陳春記商號也是三開間,源合成是米商,陳春記經營雜貨。兩家商號都是磚造洋樓式建築,這是日治初期流行的街屋風格,約建於1920年代。抬頭望女兒牆,中開間有泥塑的「源合成」商號,左右開間有花草紋飾,反應著主人簡潔樸實的風格。


細看源合成商號建築,磚砌拱圈與洗石子圓柱是西方技法,承接圓柱的是傳統漢式蓮花台柱腳,而大門前的腰門更是閩南街屋的元素,中西文化在此無縫的交融。


陳春記商號

陳春記商號明顯的源合成蒼老,斑駁的立面處處都是時間淘洗的印記。女兒牆上的裝飾已全部脫落,立面僅存的裝飾是圓拱下紅白相間的方柱,以及陽光灑落拱圈映照出的韻律光影。


最後,帶大家去一處老街的秘境。要感受陳春記商號的燦爛時光必須徹底發揮偵探的精神,讓我們繞到第二進的背面,請抬頭看,二樓有兩座泥塑鰲魚的洩水口,鰲魚是神話中的神獸,龍頭魚身,能降雨,愛吞火,傳統建築常以鰲魚裝飾,祈求避免火難。如此精緻講究的洩水口,不只讓人感受陳春記商號的昔日風光,更可以推估百年前的頭圍街是多麼的繁華了!


炎炎夏日,騎完車總想冰鎮一下。夏天頭城最清涼的地方在哪裡?就在這老派外推窗的小涼園冰店。開業超過半世紀,沒有招牌的小涼園是頭城人的時代記憶。


八寶冰,光看就大滿足了。吃進嘴裡,古早味湧上心頭,窗外下起西北雨,身體裡卻是滿滿的陽光,Happy ending!


地圖、路線、軌跡、航跡及拍照地點

★ 地圖左下角的加減號可放大縮小,在地圖中持續按著滑鼠左鍵再移動滑鼠可以捲動地圖,點擊圖上的相機可以秀出照片的圖示,再點擊照片的圖示可以秀出照片。

GPS航跡檔、軌跡檔(GPX格式)/請按右鍵點選「另存目標」下載。


※圖文來源:Eric的單車日記(本遊記報導由美利達自行車贊助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