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戀風塵 看見黑金歲月 瑞芳-猴硐-三貂嶺 休閒路線 (新北市)

Eric Chen
發表於2019/11/29
4,084次點閱
3人收藏
加入收藏

  瑞芳-猴硐-三貂嶺 休閒路線 (新北市)

煙花三月 春深雨後
流水浮雲 空山輕騎
青苔黑瓦 悠悠鐵道
無言山丘 歲月朦朧

春天是旅行的季節,背起你的單車,加入閱讀台灣的行列,40分鐘後就可以滑向黑金風情的戀戀山城,呼吸著清新又帶點甜味的空氣,品嚐那屬於山林的和諧,再輕快地踩進奇石聳立的鄉道中,聆聽溪流與蟬鳴的協奏曲,享受屬於天空的自由。


多元又精彩的休閒路線

「第一次發現騎單車也可以這麼好玩」,約騎結束後,一位車友在臉書上給我這樣的回饋。確實,這是一條人文與自然兼具,容易又精彩連連的優質路線。適合所有車種,男女老少都可以找到樂趣。

一年多前,瑞芳到猴硐的自行車道因為跨越鐵路的地下道完工而貫通,讓瑞芳、猴硐、三貂嶺這條優質的單車路線變得更容易親近,也讓三個煤鄉的黑金故事可以完整連貫。

歷史、風景和寧靜是這條路線的基調,日治後期的建築、廢棄的鐵道工程、還有許多見證黑金歲月的遺跡,處處都值得慢慢咀嚼品味。豆腐岩、壺穴、獅子嘴奇岩、還有小中橫峭壁等地質景觀,讓人文的旅行中也充滿自然野趣。

被遺忘的老瑞芳

瑞芳在清光緒年間就已是臺北往返宜蘭必經之地,日治時期設台北州基隆郡瑞芳街,老瑞芳的風華躲藏在火車站後方。從後站出來,就是一具石燈籠迎接旅人,我喜歡在這裡集合,車站附近這段瑞芳街可以發現許多半個世紀前的建築。

瑞芳街右轉逢甲路,慢慢騎進更古早的時光。就在逢甲路139號前,一條所有人都會忽略的小巷,小巷中藏著一段輕便車道,輕便車俗稱台車,早期做為貨物運輸用,後來也用於載客,單純用人力推引。當然,台車已不復見,用單車騎過這段窄軌,遙想昔日風光。

逢甲路158號是日治時期的派出所遺址,現在遺址上的紅磚古厝是瑞芳最早的牙科診所,古厝前的石階、坡坎、石柱等還可以想像昔日派出所的格局。

再往前騎是「義方商行」,位在逢甲路29號,這棟三開間的街屋是瑞芳最有名的建築,礦業鉅子李建興的總部,我們將一路尋訪他在猴硐創辦的瑞三煤礦遺跡。建物仍在使用,維護的相當良好,洗石子外牆配合土黃色巴洛克裝飾,流露出主人低調、謙虛的個性。

往西走瑞峰橋到基隆河南岸,三爪子坑路東行,上新柑橋,盡覽基隆河風光。到圓山橋,請停下來,仔細觀察東側的基隆河面,除了一座老橋墩,河面上還有正在使用中的水利設施,這些設施屬於員山淨水場,為瑞芳鎮轄內唯一淨水場,1939年起在此取水,瑞芳的用水都由此供應。

續行蛇子形路,路尾行車終點處有多棟石厝,屋頂已傾毀,大石堆砌的立面仍然屹立不搖,讓人驚嘆先人的智慧與手藝。


悠悠鐵道 - 宜蘭線的前世今生

蛇子形路後方新設單車地下道穿越鐵道,讓瑞芳與猴硐的自行車道得以相接。進入猴硐自行車道,不久就可以發現一座石砌小橋墩,觀察四周,似乎沒有橋樑痕跡,你知道這橋墩的用途嗎?先賣個關子。

小橋墩旁有一座圓柱形建物,建物位於隧道口,猜猜看有何用途,年輕的車友猜是瞭望台,的確,有瞭望的用途,但為何在此瞭望呢?有一點年紀的車友一看便知,這是衛哨站,戒嚴時期,重要的橋樑與隧道旁都有衛兵駐守,這是歷史與軍事的遺跡。

仔細觀察鐵軌與瑞芳方向隧道的走向,似乎是向著單車道,沒錯,單車道就是建在日據時期的舊鐵道上,舊鐵道是在宜蘭線改雙線後才廢棄。

再往前行,自行車道旁有多個橋墩,知道用途了嗎?沒錯,這是水圳橋,上頭的水圳輸水到衛哨亭供人員使用。

接下來有三個隧道,俗稱三也磅空(請用台語讀出來),官方命名為員山三隧道。這是日據時期興建的宜蘭線鐵路單軌隧道,後來宜蘭線雙向通車後就荒廢了。這三座隧道被遺忘了二十多年,後來才在地方文史工作者的奔走下重見天日。騎進三也磅空就走入濃濃的思古幽情中,古樸的手工石砌壁面長出了綠苔,拱頂烏黑的紅磚間慢慢地滲出水滴,在典雅的滄桑中仍可感受百年前建造者的用心。

隧道間設有瞭望平台,可以眺望員山子分洪道。

新舊隧道並列

幾次來訪,無論陰情,都各有風味。

員山三隧道南側有一處大轉彎,自行車道建在轉彎處的山坡上,剛好是拍火車的絕佳地點,不只鐵道迷來追火車,我們也高興的與火車合照。

滑下山坡,對岸是猴硐國小,雨後的大粗坑山還有點桂林山水的味道。

猴硐遊客中心是舊軍營改建,裡面有猴硐地區的地形模型及各個煤礦遺跡的簡介,一定要進去探索一下。猴硐原名猴洞,因附近懸崖有一個山洞棲息大量猿猴,舊時人們便稱此地為「猴仔洞」。後來這裡發展為煤礦基地,居民不喜歡洞裡有水,所以將「洞」改為「硐」。1962年,政府考量「猴」字不雅,改名為侯硐。後來幾經地方人士建議,迄今除火車站名外,皆恢復舊名猴硐。

遊客中心南方還有一個舊隧道,過隧道後有一段舊鐵道。細雨灑在烏黑又帶柏油味的枕木上,潮濕的空氣中充滿煤鄉淡淡的哀愁。


黑金活歷史 - 猴硐煤礦博物園區

過介壽橋,到基隆河東岸猴硐路上的九坑聚落。九坑聚落是猴硐最早的煤礦作業場所及工寮,停採後成為瑞三在猴硐礦區的生活及服務中心。

九坑聚落早期的建築只剩一棟石造工寮,就位在一百階的入口旁。

一百階通往猴硐神社遺址,遺址上僅存鳥居。

折返,往南,回到介壽橋頭,這裡可以展望猴硐兩個地標:運煤拱橋、及背後的獅子嘴奇岩。

續南行,遇運煤礦車隧道,主要提供給大粗坑地區所產的煤礦運往猴硐選煤運售之用。 隧道口上方石匾留有「猴硐」「辛酉之春 碧水書」

運煤橋頭有新立的夫妻樹及祈福牌匾,觀光味十足。

運煤拱橋蘊含力與美,真佩服設計者!

選煤場已成廢墟,傾圮中帶著滄桑的美。

運煤橋頭對面是猴硐坑,1935年開鑿,現已整修部分為休憩用途。

猴硐坑旁的瑞三礦業大樓,是瑞三的行政中心。

礦業大樓有變電所,台電在這裡降壓,輸至各坑配電室,再變壓後供坑內使用。

變電所前還可以發現台車軌道。

續南行,進入聚落,這是一棟石砌的醫護所,當時有一位醫務生在此為礦工、家屬、民眾做初級醫療。

瑞三礦業所長的宿舍已廢棄,只留磚牆上的彩色雕塑。

猴硐近來因貓而聲名大噪,又稱貓城,猴硐的貓果然無所不在。


黑金秘境

過猴硐里活動中心後,左方有一條直行的小路,通往復興坑,判斷是原來的運煤軌道所改建的。路旁的屋舍未經整修,還保留著煤鄉的原汁原味。我帶車友來過多次,從來沒有遇過遊客,只遇過一兩位當地的居民,可說是近在咫尺的秘境。

過工寮群後有一座隧道,雖然有路燈,仍然十分昏暗,隧道上方持續有滲水低落,路面潮濕,鋪面也不平整,要小心騎行,沒有把握,或輪胎不適合,最好牽行。

出隧道後有一土地公廟,礦工認為土地公是守護神,從這裡開始,算是復興坑的範圍了。沿運煤軌道而行,兩旁有工廠、辦公室、及坑口的附屬設施。

坑口已封閉,只留一小洞,由小洞內望,坑口後就是高達18度的斜坑,礦車出坑時需利用捲揚機拉出坑外,再交由柴油機車頭牽引到整煤場。

最近一次到復興坑是2015年3月,很驚訝地發現,整個礦區已淹沒在荒煙蔓草中,很像進入單軌的林道,頓時荒野探索的腎上腺素飆升,多年的山林讓我們還是順利抵達坑口,難到這是猴硐煤礦博物園區為越野車友創造的福利?也許,再過些時日,這裡就是登山車的專屬路線了。


大自然的雕塑 基隆河上的勝景

折回活動中心,沿著三貂嶺的指標前行,進入猴三公路,留意基隆河中的岩層變化,在一個道路轉彎處,對岸是一棟三層的紅磚工寮,河床中有大片的壺穴地形,壺穴是大自然創作的神奇雕塑, 完美的幾何圖樣堪稱是基隆河上最吸睛的曲線。

浮雲流水,心情飛揚,輕踩上路,沈浸在基隆河恬靜悠閒的原野中。

20公里的時速可以保持五官對周遭環境的敏銳度,所以很容易的又發現河床上的一個奇特的地形 - 豆腐岩。豆腐岩的成因是岩層在地質變動時形成兩組節理,所以受風化及流水侵蝕後,較軟的節理處如同豆腐被切割一般。

火車來了,趕緊合影。這趟旅行雖然沒有刻意追火車,卻也遇到各式各樣的車種,各種塗裝的車廂,這裡不只是煤礦博物園區,也是活生生的鐵道園區。

奇巖綠水,千山獨騎,很有FU的一個畫面。

猴三公路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靠近三貂嶺端的一段峽谷地形,數十公尺高的峭壁拔地而起,朱黃的岩壁與周遭的綠林形成強烈的對比,我們在此來回騎了好幾趟,充分感受「小天祥」的磅礴氣勢與雄偉險峻。

仔細觀察對岸也有類似的峽谷地形,甚至有獨立的石峰,奇峰異石,令人讚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無言的山城 鐵道迷的聖地

三貂嶺是一座寧靜的小山城,如果要在大台北近郊尋找一處被世人遺忘的聚落,那三貂嶺一定名列前茅。絕少遊客會來三貂嶺,除了當地居民,大概只會遇到登山客、鐵道迷、還有像我們深度旅行的單車客了。三貂嶺沒有商業的包裝,沒有熱鬧的喧囂,只有緩慢的無言。

2010年時第一次騎車拜訪三貂嶺,才驚覺這是一座活在上個世紀的山城。在三貂嶺的老聚落,竟然來保留著蒸汽火車加水的水塔!只是,這難得的鐵道遺跡現已不復見了。

平溪線火車從隧道出來,進入三貂嶺時,仍是大家搶拍的對象。

騎在鐵軌旁,看著火車的交通號誌,絕對是難得的單車旅行經驗。

三貂嶺是宜蘭線與平溪支線的分歧點,照片中列車的後方三貂嶺車站,宜蘭線的列車從瑞芳的方向來,過三貂嶺站後會轉向照片中的右方,過基隆河後進入三貂嶺隧道,朝牡丹站、雙溪站駛去。平溪線的列車過三貂嶺站後直行,沿照片左側的鐵道方向往大華站、十分站駛去。

利用人行地下道越過宜蘭線鐵軌,到基隆河畔。河床上有類似橋墩的遺跡,猜猜看它的用途?

順這橋墩的方向,在對岸的山壁上似乎有一座隧道遺跡,沒錯,這是宜蘭線單軌時代用的隧道,當時的火車利用這已拆除的橋墩過基隆河入隧道。這座隧道是日據時代開通的三瓜子隧道,目前隧道口已被封起來了。隧道上方的石匾以蒼勁的草書烙下「至誠動天地」,當時的工程技術不若現在,三貂嶺自古就是險關,要貫穿這座山鐵定是個大工程,三瓜子隧道的開通無疑是日本開拓東部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台灣總督親題這五個大字,足見當時的興奮心情。

住在三貂嶺遂到附近的居民曾經告訴我,這隧道的正確名稱應該是「三爪子隧道」,我曾耙梳相關史料,日治時期基隆輕鐵株式會社所屬的「三爪子線」就通到三爪子。大多數的舊籍都是用「三爪子」這個稱呼,而「三瓜子」出現在比較近代的資料中。在瑞芳鄉誌中提到

三爪子舊地名起源於境內有三個爪狀山峰,山峰波面向基隆河方向逐漸降低,終成一個河階面的平坦地,形成爪峰里這個聚落。

由此可知「三爪子」應該是原始名稱。三瓜子這名稱可能是後來筆誤沿用而來,在瑞芳鄉誌也提到

道光9年〈1809年〉陳壽祺編纂《福建通志》臺灣省:淡水廳部有:「淡水港即滬尾港,在廳治北二百里海口,水程十里至關渡門,諸溪聚焉。……磺溪由北投莊入〈磺溪源出礦山〉,大隆同溪由番子渡入〈大隆同溪源出暖暖三瓜子〉,……」其中的大隆同溪就是基隆河,暖暖在基隆河中、上游,三瓜子實際應為三爪子,也在中、上游,峰紫峙為今天的水返腳。

三貂嶺車站是全台唯一無公路可抵達之車站,目前為三等站,第二月台緊鄰山壁,是全台最窄的月台,三貂嶺站日均進站旅次大約只有50人次,可以算是一座秘境車站,也是鐵道迷的聖地。


單車帶我深度旅行

回到猴硐,過復興橋,拜訪基隆河左岸,先往南,這裡有瑞三本礦相關的設施,瑞三本礦這一區保留了礦坑相關的建築物,如吊橋遺跡、烘砂室、柴油機車庫、坑口辦公室、工寮、浴室等。許多當時的房舍經過整修後已被賦予新的用途,新建的警衛亭走復古風,頗能融入當地環境。

先從瑞三本礦開始探索,這是瑞三最大的礦坑,1940年開挖,坑道總長達60公里,最盛時期,每天有1000名礦工入內工作。四年前拜訪時坑道內及坑口都在整修,原來期盼整理出來後可以參觀,可惜,第一期整修完工後,管理單位就以安全考量為由喊停了!

坑口右側的辦公室

坑口左側這棟斑駁的石頭厝是我們眼中的寶,這應該是開挖時期的建物,園區簡介沒有它,也沒整建,所以還保留著原始的樣貌。

從屋外牆壁上遺留的鐵條、鐵管,及屋內成排的絕緣礙子,可以推斷這應該是瑞三本礦的配電室。相對其他已整建的屋舍,這棟建物保留了更多原汁原味!

往南,再拜訪另一棟改建較少的建物 - 內寮仔,1968年興建的礦工宿舍,兩樓半的磚造屋,裡面格成三層,每個窗戶就是一個家庭,食、衣、住、行、育、樂都在這小空間內。

內寮仔的內部讓人好奇,但是,門鎖著...

爬上階梯,還是鎖著....

已經整建過的正門竟然可以進入,但入內後被封閉在箱型的柵欄中,從柵欄中可以完整瞭望這座工寮內部,其中一角已經被整理出來,用木板格出一戶樣版,重現昔日礦工的生活環境。隔著柵欄拍照,勉強按下快門記錄。

繞到工寮後方,從一處門窗缺口拍攝樣版空間。

內寮仔南側的小型獨立建物,知道用途嗎?地上有洞,應該是廁所。

紅磚建築總是散發著歷史的溫度,很自然的讓人想要為愛車留下倩影。

雖然還未到終點,還是先在這歷史溫度尚存的地標前拍畢業照。

北返,柴寮路上的內店仔,猴硐的舊街,當時的商業中心。

基隆河在春雨洗禮後,空氣格外清新,山色更加迷人,有一股脫俗的氣質。

遠遠的就聽見猴硐火車站前的人聲鼎沸,我喜歡與人群保持一點距離,靜靜的看山、看雲、看傾圮的滄桑。

靜中才得見猴硐的本來面目。

吃飯時吃飯,阿蝦古早味麵店、及大麵發兩家都是值得品嚐的古早味。

騎回到三也磅空,想著猴硐火車站前滿滿的人潮,但遊客似乎只是集中在那方圓一公里內,很少會尋訪其他美景與遺跡,人的腳力真的有限,許多地方汽機車也進不去,就算在公路邊,汽機車也太快了,看不到!

慶幸有單車,這種寬廣的範圍,唯有單車才能進行深度的旅行。

地圖、路線、軌跡、航跡及拍照地點(地圖上的加減號可放大縮小,在地圖中持續按著滑鼠左鍵再移動滑鼠可以捲動地圖,點擊圖上的相機可以秀出照片的圖示,再點擊照片的圖示可以秀出照片) 

坡度分析圖

GPS航跡檔、軌跡檔(GPX格式) (請在左側連結按右鍵,選擇「另存目標」,副檔名為.gpx)

Eric的單車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