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黃金交響曲 休閒路線 (桃園市)

Eric Chen
發表於2019/08/21
5,433次點閱
1人收藏
加入收藏

我喜歡大漢溪這段寬廣的河階地,
從大溪一路到龍潭。
仲夏熱情的灑落一地的黃金沙,
大地的拼布綿延到天際。
空氣中飄流著淡淡的清香,
隱隱地沁著豐足的歡喜。
耳邊傳來陣陣的蟬鳴與鳥囀,
沙沙的天籟如浪濤般響徹雲霄。

即使是仲夏,
我還是喜歡旅行。
田間的農路是絕佳的單車道,
泥土的芬芳把人攬入臂彎。
筆直迎風,
蜿蜒曼妙,
我們用單車感受台灣的心跳,
用十五公里的速度回應大地的熱情。

飛橋臥波

從桃園市大溪區的月眉出發,恬靜的農村景致、清新的稻田、雋永的老宅,以一個驚嘆號開始,讓旅行充滿期待。

大溪有三座橋跨越大漢溪,我們先遇到武嶺橋,這是遊客進入大溪最常使用的一座橋。

從武嶺橋下方穿越,來到第二座橋 - 大溪橋,大溪在日治時期名列台灣十二勝,而大溪橋又是大溪八景之一,有「飛橋臥波」的美名。

清領時期的大溪橋是以竹籠、石塊堆疊而成的木板竹橋,1934年日本政府改建為全長280公尺的雙孔鋼索吊橋。(這張老照片拍攝於1935年)

戰後經多次改建,現在的大溪橋是2001年改建,巴洛克式的外觀是仿日治時期的大溪古吊橋。

台灣地質相對年輕,山岳陡峭,溪流短又湍急,內陸河港的淤積是宿命,飛橋臥波的美名註定是要走入歷史,只能從橋下的蛛絲馬跡來追憶了。


大地拼布

過大溪橋頭,轉入龍潭三坑自行車道,迎接我們的是仲夏的大地拼布。

這裡不只有熟成的黃金稻穗,還有剛定植完的韭菜幼苗,金黃與青綠交織出美麗的大地拼布。

龍潭三坑自行車道穿越大溪與龍潭間的這片廣大的河階地,三坑自行車道有主線、副線,及多條探索路線,有些地方直接穿越溪流,水多的時候還會漫過路面,算是小刺激。

為了多體驗不同的道路與田間風情,我們去程選擇靠西邊的自行車道,有時是主線,有時是副線,就是挑西側靠山丘這一面前行。

藍天、青山、金黃的田園,讓我想起了北海道的旅行。

沒錯,這是孕育我們的土地 - 台灣。

離開城市,
泥土的芬芳把人攬入大地的臂彎。
綠油油的韭菜幼苗與金黃的飽滿稻穗形成強烈的對比,
大地孕育的生命, 無論是初生、熟成、或凋萎,
都充滿生命的活力, 都是生命的絕美風景。

耳邊傳來陣陣的蟬鳴與鳥囀, 沙沙的天籟如浪濤般響徹雲霄。

黃金的交響樂中,愛的奏鳴曲也在林蔭中悄悄的響起。

這是一條很有變化的路線,CP值超高,騎來輕鬆愜意,地景的變化也很多,處處都有小驚喜。

滿眼的綠意,即使是仲夏也暑氣全消,雖然已全身汗,但微風吹來就生微涼,真是夏日騎行的小確幸。

源自土地的感動,單車讓我們回到基因深處與先祖的共同連結。

田間的農路是絕佳的單車道,時而筆直、時而蜿蜒,我們用單車感受台灣的心跳,用十五公里的速度回應大地的熱情。

這個地區常見石臼造型的短柱立於路口,應該是公部門立的,不知用途為何?造型與周遭的環境還頗為相配。

空氣中飄散著淡淡的清香, 隱隱地沁著豐足的歡喜。

有家人同騎,稻香中的天倫樂,夫復何求?


三坑自然生態公園

三坑自然生態公園是石門水庫旁新興的小秘境,公園以一座人工湖為中心,湖岸綠樹成蔭,湖邊綠草如茵,女王說是野營的好地方,只是沒注意到可否露營?至少野餐也不錯。
 

公園中美麗的拱橋,注意看,三坑自然生態公園拱橋後方山腰上的建築是什麼?

沒錯,就是石門大壩!這讓我想起沿路過來有許多圳道,桃園有兩大圳道系統:桃園大圳、與石門大圳。桃園大圳是日治時期的重要水利工程,由台灣總督府工程師八田與一(嘉南大圳的建造者)與狩野三郎所建,完工於1924年。

石門大圳完工於1964年,是石門水庫建造後才完成的圳道。桃園大圳灌溉的是海拔110公尺以下區域,主要是桃園台地的西側,石門大圳灌溉區域介於海拔110至250公尺間。

八田與一在「昭和水利計劃」中,曾規畫了石門附近的水利建設,只是沒有實現。其實,八田與一不是石門大圳的第一位提倡者?你猜誰是第一位呢?有聽過高雄的曹公圳嗎?建造者是當時的鳳山縣知縣曹謹,曹謹因為建造曹公圳廣受縣民愛戴,後來調任淡水同知,曾倡議發開大嵙崁後山的湳子莊,引水灌溉中壢一帶。

神奇吧!台灣南部,兩位不同時期、不同國籍,又廣受推崇的水利大師,離奇的在北部的桃園交會。


桃園大圳

桃園大圳興建時,石門水庫尚未建造,當時桃園大圳的取水口就設於現今石門大壩旁依山閣(遊客服務中心)一帶,以下照片是1933年拍攝的,原標題為「桃園大圳取水口 龍潭庄石門」。

循著大漢溪的支流打鐵坑溪前進,溪旁架起了棧道,我們沿著河岸前行。

忽聞磅礡水聲,見一水橋跨越打鐵坑溪,從自行車道的右側進入隧道,沒錯,這就是桃園大圳!

參照一下,這是1923年時,桃園大圳幹線水路與埤池的工事紀錄。

跨越桃園大圳後,自行車道蜿蜒在一片荒野中,或許,這段自行車道比較少宣傳,也不在主要的動線上,較少人騎。但卻隱藏著許多知性的人文與感性的風景。


大平紅橋

再往下騎有另一個亮點,大平紅橋。

跨越打鐵坑溪的大平紅橋長約十餘公尺,建於1923年,由太平、三坑村民捐款興建,以清水磚為建材,因紅色的橋身而得名紅橋。


太平聚落

跨越打鐵坑溪後陡上太平村聚落,聚落外圍的大戶人家蓋起了現代農舍與傳統紅瓦屋並存的豪宅。

鑽進彎彎曲曲的小路,一探太平舊聚落。

傳統的土角厝,看來還在使用中。

紅磚屋與圍牆

太平村口的洗當淨(洗衣場),在村裡遇到最多人的地方。一如預期,村中以老人及小孩居多。


石門大圳自行車道

暫時不進三坑聚落,先繞到三坑西北方的石門大圳自行車道。

綠樹成蔭,圳水淙淙,仲夏騎來,格外清爽!

車道邊種了一些蜜源植物,所以這也是一條蝶道。

繞上石門大圳自行車道的一個原因是,為了要一窺三坑這片土地的全貌,石門大圳位在大漢溪左岸較高一層的河階地上,有機會可以由上往下鳥瞰。

三坑泉水,玩出興趣來了!

過了石門大圳隧道後,轉入三坑鐵馬道,滑到下一層河階,與金黃稻穗再度相遇。

爬上這陡坡,就可滑進三坑了。

 

青錢第

先拜訪聚落邊緣的青錢第,傳統的三合院古厝座落於大片田園中,背倚蓊鬱小丘,是傳統的風水居。青錢第是張姓人家的堂號,相傳祖先經商致富,曾發青錢賑災,災民憑青錢至銀莊兌銀兩,受皇帝旌表,御賜『青錢第』的名號,所以後人使用為堂號。

青錢第約建於1894年,因屋主反對,未被列為古蹟。

青錢地尚有人居住,只能遠遠拍攝。


三坑聚落

進三坑,先到聚落的中心永福宮。

永福宮是觀察龍潭族群融合最佳的場域,原來主祀客家族群的保護神「三山國王」,後因福佬客遷入改祀「三官大帝」,漳州人也來了,所以增祀開漳聖王,後又陸續增祀文昌帝君、觀音菩薩、褒忠義民爺等,眾神和樂在宮中,不同的族群也在三坑融合。

三坑老街很短,短短一百公尺,但也因此還沒有太商業化。

亭仔腳是傳統閩式街屋的特色,其中兩棟還保留著半樓式的閣樓。

街口的黑白洗,傳統的洗衣場,與太平那一座相比,三坑黑白洗的觀光味重多了。

三坑老街號稱龍潭第一街

啟動回程的程序,選擇靠近岸邊的自行車道,不一樣的回程路線果然看見不同的風景。

一個彎道後又滑進了金黃的臂彎中,仲夏的黃金交響樂總是百聽不厭。

滑過綠廊,爬上了崁津大橋,從南邊的小路進入大溪。


大溪武德殿

走普濟路到武德殿,「武德」包含「正義、廉恥、勇武、禮節、禮讓」,武德殿是日治時期的道館,當時日本行軍國主義,提倡武士道精神,所以在各地修建武德殿,供警察練習柔道與劍道。大溪武德殿於1935年落成,是以鋼筋混凝土建造的現代建築。

屋頂是日本所謂的「入母屋造」,類似台灣的歇山式屋頂。

正脊兩端的「螭吻」是中國唐代的建築設計,與一般武德殿使用的日式鬼瓦迥異。

外牆與欄杆都採洗石子處理,並以線腳模仿雨淋板壁,建築細部處處流淌出和風。


新南老街

轉入中山路,這裡舊名新南街,所以現在也被稱為新南老街。一般遊客熟悉的是和平路老街(舊名下街、新街),昔日就是商業區,而新南老街雖然也有商號,卻是高級住宅區。

昔日的街區功能區分也沿襲至今,和平老街充斥著小吃、攤販、與人潮,新南老街則流露著滄桑與孤寂。

高貴的圓頂,果真是貴族的街區。

新南老街上的百年古井。


大溪公會堂

中山路尾,來到大溪公會堂,這是一棟洋式的紅磚建築,日治時期作為公民聚會使用。現在是總統蔣公紀念堂。

紅色清水磚搭配白色飾調,有英國鄉村的味道。

內部作為展覽場地

公會館後是蔣公行館,還保持著當時的建築格局。

日治時的大溪神社就在公會堂北側,二戰後已完全拆除。

最後來到和平老街,熱鬧的街區上,只能從頭頂的各式山牆拼貼往日的風華。

尋找一個角度,看見老大溪。

這是1933年的大溪街,有幾分相似嗎?

1937年,巴士開進了大溪街。

取月眉通路,捷徑回到月眉。 月眉通路的前身是月眉古道,知道它原來的用途嗎?據說與李騰芳古宅有關喔!


李騰芳古宅

李家祖籍福建詔安,開台祖李善明於清雍正光緒年間帶領妻兒到臺灣,由臺南登陸,初居楊梅以挑工為業,後販賣豬肉,後因稻米買賣賺到錢,再買賣土地墾田獲利。

李家後來遷至今大溪美華里的小角仔,善明公五子先抓遷至月眉開墾,先抓之子李炳生以米業起家,創立李金興商號,剛好搭上大嵙崁溪(大漢溪)航運發展的順風車,家業日上。

李騰芳生於1814年,是炳生的三子,本名有慶,官名騰芳。1856年43歲時中秀才,1859年捐得貢生,1865年52歲到福建參加鄉試中舉人,1868年加捐內閣中書。

大溪早期地名「大姑陷」源自於平埔族,後改名「大姑坎」,李騰芳中舉人後更名「大科崁」,再經劉銘傳改名為「大嵙崁」,「大溪」之名是日治時期才更改的。

李騰芳古宅又名李金興古宅,有一派說因李炳生經商成功,才有能力蓋此豪宅,且此宅在李騰芳中舉前就已建造,應稱李金興古宅。另一派認為,李騰芳獲准捐貢生後,為顯示科場得意而建,所以應稱李騰芳古宅。仔細思考,父子兩人是不可分的,父子兩人合力才能成就如此富貴的宅地,所以稱李金興古宅是感念其源,稱李騰芳古宅是父以子貴。

李騰芳宅是四合院的建築格局,由兩進四護龍構成,前有半月池,半月池到主建物間有兩道牆,隔出外埕、內埕、與外庭三個廣場。

半月池是「風水池」,有聚財的象徵,並有取水防火之功用。

這是最外側的護龍,還保留者土角厝的原樣。

外埕有兩對夾杆石 ,這是用來豎立旗杆的,只有官宦或科舉得第的人家才能立旗,是尊榮的象徵。

左右護龍的山牆上有書劍圖樣的泥塑,李家出過文官武將,確實文武雙全。

進入內埕,雖然護龍建築的裝飾較少,但還是典雅脫俗。

正廳大門高懸「大夫第」匾額,屋簷上翹起的燕尾屋脊,還有各處精緻的細部裝飾,所有的建築語彙都指向這是既富且貴的大戶人家。

正中廳堂高懸「文魁」匾額,除了紅磚,墨色也是李宅的基調,據說是對應清朝高官的用色。

正中廳堂兩側

廳堂內書有教導子孫的訓示

李騰芳精於書畫,宅內有相當多的書畫裝飾,這也是李宅的特色。

透雕也是精品

最後,我們見到了「金興」家號匾,這象徵古宅之源。

後記:李騰芳古宅於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8月31日進行修復工程,停止開放。重新開館時間請恰桃園市文化局。本文中李騰芳古宅內部的照片是在2012年12月拍攝的。

地圖、路線、軌跡、航跡及拍照地點(地圖上的加減號可放大縮小,在地圖中持續按著滑鼠左鍵再移動滑鼠可以捲動地圖,點擊圖上的相機可以秀出照片的圖示,再點擊照片的圖示可以秀出照片)

GPS航跡檔、軌跡檔(GPX格式) (請在左側連結按右鍵,選擇「另存目標」,副檔名為.gpx)

本文章經作者授權,更多單車旅遊日誌請上:Eric的單車日記